A1:要闻总第357期 >2023-11-22编印

再读78年前的《沁园春·雪》汲取建设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刊发日期:2023-11-22 阅读次数: 作者:□罗义华  语音阅读:
  

□罗义华
  78年前的1945年11月14日,毛泽东同志雪藏9年的《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副刊一经发表,即震动山城,传播全国,各界反响强烈。当时国民党军政界上至蒋介石下至机关秘书,无一不被这首词作所震撼,掀起了一股人人传唱《沁园春·雪》的浪潮。
  蒋介石对此非常气愤,下令国民党文艺界,开展一次比拼大赛,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气势”打压下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被南社盟主柳亚子先生“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乎”的《沁园春·雪》,诞生于中央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东征抗日部队来到距黄河不远处的清涧县袁家沟村。毛泽东住在了老乡白育才家,将此作为东征指挥所。主人把家里唯一的小炕桌搬来供毛泽东办公使用。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毛泽东诗情激荡,便伏在这张小炕桌上,挥笔抒怀,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1972年6月,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将这张小炕桌征回,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出。
  1945年8月,为了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老友柳亚子向他索诗,毛泽东在位于重庆渝中区化龙桥的红岩村二楼,重书旧作《沁园春·雪》赠予他。后来此词被重庆《新民报》副刊发表,引起轰动。
  从1945年12月4日到12月10日,国民党组织文人在其管辖的数个报刊以唱和为名、行歪曲之实的《沁园春》近30首。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捧着一叠征集来的词稿请蒋介石过目时,蒋介石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毛泽东比!”后来的电影《重庆谈判》再现了这个场面,蒋介石把那些词稿掷向案头,垂头丧气地说:“这比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国民党将此事一直秘而不宣,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由当年参与其事的一名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
  78年过去了,具有超越时间力量的《沁园春·雪》,再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评点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广大人民群众要做世界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新征程上进行的一系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再读经典《沁园春·雪》,既有初心不改、使命承担的郑重承诺,更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责任担当,还有一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