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353期 >2023-11-16编印

科学控糖远离“甜蜜杀手”
刊发日期:2023-11-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记者毛双
  11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旨在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的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医附属大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绮楠。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典型症状
  糖尿病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常见的糖尿病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进食多、饮水多、排尿多,体重减少,这些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吴绮楠说,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阶段无明显症状,部分人群是测血糖时偶然发现。
  吴绮楠介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破坏所致,主要是免疫系统对胰岛
β细胞的破坏,造成大部分胰岛β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不能满足身体需要,造成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原因造成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吴绮楠提醒,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有超重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久坐人群、特殊种族人群、中老年人、妊娠女性等。当出现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口干、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时需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体检发现血糖升高也须到医院确诊是否存在糖尿病。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其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吴绮楠说,高血糖是个隐形杀手,会对血管组织造成伤害,引起身体多个部位的疾病。
  具体而言,血糖过高容易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可能影响患者生命,需要及时救治;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脑血管发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长期慢性高血糖也易发生微血管病变,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导致肾功能不全、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甚至透析、失明等。
  此外,高血糖还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并加重其不良预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危害,可累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颅神经、植物神经等,出现感觉减退、痛觉过敏、神经源性膀胱等;还会引发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除了积极治疗之外,还应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及早识别、及早干预。”吴绮楠说,许多患者在患糖尿病之前,会处于一个糖尿病前期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正常血糖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是,由于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因而,一定要定期体检。

“双管齐下”加强预防
  糖尿病应该怎么预防呢?吴绮楠说,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运动方面,要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在饮食方面,要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
  吴绮楠建议,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规律血糖监测,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部分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但具体需要到专业的内分泌医生那里进行评估和监测,不能擅自操作。
  同时,吴绮楠提醒,糖尿病前期可能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表现,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需通过体检才能早期发现。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等人群,需要定期体检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