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龙水湖总第337期 >2023-10-25编印

从保安跨界“文物医生”29年坚守诠释工匠精神
刊发日期:2023-10-25 阅读次数: 作者:□徐光惠  语音阅读:
  

□徐光惠


  他,数十年跋山涉水,巡逻在荒郊野岭,用满腔赤诚守护着山水间每一龛石刻文物,从一名普通的保安,到“重庆民间工艺大师”,再到文物修复的“行家里手”,他一步一个脚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使大足区石刻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大足石刻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就是彭柳升,大足石刻研究院一名石刻修复人员,他不断自学钻研,从保安跨界成为“文物医生”。身份变了,但他对大足石刻的热爱与守护从未改变。
  16岁时,彭柳升参军入伍从家乡湖南来到重庆大足,被精美绝伦的大足石刻深深吸引。他自幼爱好美术,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前去写生临摹,对大足石刻的热爱日渐深厚。20岁退伍时,他毅然放弃了回乡的机会,毫不犹豫选择留在大足,成为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一名保安,立志一辈子保护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共有102处摩崖造像、75个文物保护点,散布在全区多个山头。彭柳升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把文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每天要巡逻几十次,汗水和露水常常打湿了身上的衣服,被蚊虫叮咬、荆棘划伤是常事,但他全然不顾,全心全意守护着文物安全。
  他说:“为了文物的安全,巡查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毁在我们的手上!”
  1996年末,盗贼觊觎大足石刻文物,彭柳升决心全力打击盗贼,和同事开展夜间侦查守护工作。1997年1月3日,蹲守的第八天,天寒地冻,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直打哆嗦,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目不转睛观察着四周动静。
  深夜,一盗窃文物团伙鬼鬼祟祟潜入广大寺,准备再次作案。彭柳升和两名同事迅速上前,罪犯穷凶极恶手持凶器抵抗,但他们毫不畏惧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制服首恶分子,抓获了3名盗贼。
  彭柳升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提出加强文物安全防护的建议20余条,大大提升了文物保卫工作水平。每次巡查时,他都留心观察石刻的每一个细节,抽空掏出随身携带的铅笔和本子,细细临摹石壁上的精美造像。天长日久,这里的一龛一像、一步一梯、一草一木都深深嵌入他的内心深处。
  岁月更迭,寒来暑往,彭柳生不畏艰辛,恪尽职守,用心、用情守护着这些文物,在15年时间里,未发生文物被盗窃被损等安全事故。


  文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当看到有的造像由于年久风化而难辨真容时,他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能不能学会雕刻,来再现这些石刻的美呢?”
  他说干就干,立即借了雕刻工具,又跑去五金市场买了錾子,开始摸索雕刻,不懂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点一点学习雕刻技术。他对雕刻十分痴迷,甚至将雕刻工具和石头放进衣兜里,一到下班时间,就拿出来雕刻。
  “一个小保安还想学雕刻,吃饱了撑的。”周围一些人对他投来异样的眼光,笑他自不量力。
  “我认为,人活一辈子就是要有追求。”彭柳升认定的事绝不退缩,他不惧冷嘲热讽,苦心钻研反复琢磨,“叮叮当当”,一锤一凿,熬红了双眼,手上划出一道道伤痕,磨出了一个个血水泡。他动脑筋、想办法,从小件开始雕刻,再慢慢雕刻大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雕刻技艺突飞猛进,千手观音造像、卧佛、吹笛女、妙高山石窟飞天、北山媚态观音……屋子里很快堆满了他的各种石雕作品。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摸索,彭柳升的雕刻技术日趋娴熟,多个作品获得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奖,他相继获评“重庆市优秀民间工艺家”“重庆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为他成功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5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201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举办石雕技艺大赛,彭柳升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一等奖,入选千手观音修复队伍。2011年,他正式脱下穿了15年的保安服,成为文物修复师,这也标志着他正式跨界转型成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一名“文物医生”。
  彭柳升和修复师们天天面对冰冷的石壁,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序,长期嗅着刺鼻的药剂味,像悉心的“御医”呵护着每一个部位,顶着严寒酷暑,或站、或蹲、或躺,一个姿势往往就是大半天,有时,还要站到脚手架上,在崖壁边修复,难度之高,常人难以想象。
  彭柳升负责对千手观音的残缺部分补行,这对于完全没有修复经验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有了在部队磨炼的经历,彭柳升老兵不老,绝不向困难低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修复任务。
  他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恶补专业知识,多次前往四川、河北、山东等地30多个石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钻研先进的技术手段,寻找与文物相同的红砂石作为补行材料,和化学材料一起填充进腐蚀破损的手指等小块位置。对于断手等大件部分,彭柳升发挥石雕特长,自己雕刻出四只新手,再安装加固在文物上面,结果浑然一体。
  千手观音造像已“病入膏肓”,主手部分残损严重,脱落部分仅包覆了一块红布,修复难度较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彭柳升与同事一起,调查研究近一年时间,最终利用三维成像等技术完成了修复。
  彭柳升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严格把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付出,“化腐朽为神奇”,在千手观音830多只手的修复工作中,他独立完成60多只手的修复。
  2015年5月,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通过验收,彭柳升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而欣慰的泪水。
  他说:“看到修复后的千手观音,完好无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那一刻,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彭柳升又先后参与了甘肃敦煌榆林窟3窟西壁、北壁及南壁西侧的壁画修复、东迁佛洞的修复保护等工作,还参加了多项大足石刻保护的重点工作,成为大家公认的“行家里手”。


  如今,彭柳升的绘画、石雕、最新的修复技术专业技能与日俱增,还拥有田间考古、古建筑保护知识,这在全国文物届都是屈指可数的全能手。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彭柳升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开始实施复制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的奋斗目标。他小心考证文物原貌,再大胆还原再现残缺石像的原本形态,每年自掏腰包上万元购买红砂岩,潜心复制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目前已复制了40件石像作品。
  他说:“以前守石刻,后来修石刻,到现在复制雕刻石刻,我希望把大足石刻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感受大足石刻的魅力。”
  “再用十年时间,每年复制十件左右的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等到退休时办一个大足石刻博物馆,里面都是我的作品。”彭柳升眼神坚定,充满信心。
  大足已成为彭柳升的第二故乡,他深深爱上了脚下这片热土,始终不忘初心和历史使命,数十年如一日,与石刻相伴,倾尽一生守护石刻,将不变的情怀融入每一龛石刻造像,每一项修复、复制技术,用坚守诠释工匠精神,让千年文化艺术瑰宝在祖国大地上重现光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