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乡村振兴总第334期 >2023-10-20编印

记者手记
从“千万工程”中获取乡村振兴“密码”
刊发日期:2023-10-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赵伟平
  前不久,记者同我市“三农”干部前往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听到了一种声音:“浙江乡村搞得好,根源在于浙江经济发达,这让我们啷个学得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浙江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把时间倒回20年前呢?即使在今天,浙江省内也还有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和海岛地区。
  学习“千万工程”,就是要通过回望浙江20年来走过的路,找到本地适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在记者看来,重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党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市,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南岸区广阳镇银湖村、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这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无一不是以党建为引领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接下来学习“千万工程”,首先要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育强村带头人,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为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添一把火。
  其次是要坚持以民为本。“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具体到重庆而言,就是探索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促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就业创业稳增收。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以改革之手推开农民的幸福大门,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坚持因地制宜。“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乡村,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市情特殊,各区县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不同,需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例如,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需要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在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中,需要围绕各地特色来规划、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