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最近细读了顾坚的长篇小说《青果》。读者和评论界普遍认为《青果》是其长篇小说《元红》的姊妹篇。作家把这本书献给了流浪的青春和永恒的爱情。在成长小说里,《青果》显然有着自己对于青春的理解和纪念。疲惫和艰辛,以至于突然而至的死亡,都没有磨灭那一群年轻人心中的梦想,经历了爱与痛,经历了生与死,离乡的车轮依旧要带领他们奔向梦想生长的远方……
成长小说在西方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和文本实践的概念。主人公大多是一个性格尚未完成的个体,在自我放逐或者被动驱逐的困境中,经历一系列精神危机与生存考验,最终获得价值理性和主体性。成长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人的自我寻找和确认的过程,而作家往往以此隐喻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成长历程。50年代的成长小说在叙事模式上,以个人经由身心磨砺成长为思想正确意志坚定的革命者,这种被动纯化过程与个人的主动成长融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时代对于个人的巨大影响力。80年代无疑还是这一模式的延伸,只是政治启蒙换成了文化启蒙,经历了伤痕控诉和历史反思之后,个体成长在被启蒙的同时,主体性渐渐复苏,不过大时代的精神共鸣遮蔽了个体成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至90年代,中国成长小说可以说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多元价值观的分化,个性化的写作,以及文化意义上的叛父心理的强化,加之女性作家私人话语的推波助澜,为90年代成长小说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和精神空间。
在众多的成长小说中,从空间上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始终是最重要的两个存在场域;从时间上看,大体上集中于对文革的重述,对80年代的记录,对90年来以来当下生活的描摹。《青果》开篇:“那是1986年夏天,我第二次参加高考,不幸再度落榜。”1986年,一个理想主义逐渐式微而世俗主义不断占据国人生活和心灵的年代。1986年是先锋文学走向鼎盛的时期。1987年新写实小说崭露头角,从先锋和寻根之间穿行而过,开启了90年代“新”文学之门。或许,顾坚并没有刻意选择这个年份,那么,背靠渐行渐远的理想主义,面对汹涌而至的世俗主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脚下的人生之路究竟朝向何方呢?
读《青果》,很容易让人想起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截取人生的片段,以隐喻的方式揭穿世界和生活的真相,那种纯洁的人生信仰瞬间被颠覆的震撼,对于刚迈进青春门槛的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而沉重的。60年代出生的作家经历了动荡的童年和少年,充满激情和梦想的青春岁月,然后是沉默的思考和沉潜的写作,他们对成长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达。苦难和伤痕,理想和激情,还有生命的沉思和包容,往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成长小说中,很自然地带出了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双重危机,这种隐约的困境既有朝向历史的反思,也有朝向现实的反抗在里面,正如鲁迅所说的绝望之于虚妄与希望相同。同样是离乡远行,同样是自我寻找,余华聚焦的是成人世界的冷漠和欺骗,触摸的是少年内心的动荡,这种漫游式的寻找很难获得对现实世界的认同。而顾坚淡化了成长历程中饱含血泪的苦难,在温暖的生活细节中,以宽厚的温情和执着的信念拥抱现实生活,展现了爱的恒久和伟大。
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叙事一般涉及三个层面:个体身体生理上的成熟;社会规范对个体文化心理的塑造;自我主体性的形成和自觉。《青果》应该说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叙事的,一是赵金龙在和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成长,在荣光电池厂打工,在苗姐家做家教,后来从卖小百货到经营服装,面对工厂的同事,房东、邻居,亲如兄弟的同伴还有同学,以及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赵金龙都以诚相待,友情、亲情和爱情是他成长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二是赵金龙在与自我抗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失魂落魄到坚定出走,从一路奔波露宿桥头心烦意乱到决定进厂打工,从帮春英卖货慌乱无措到自己摆摊生意做大,赵金龙一直和内心的另外一个自己默默较量,最终的成熟和理性是生活的磨砺,更是精神的历练。那么,作家在这里,其实既写出了主人公从懵懂少年到身心成熟的成长历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个体和这个群体的人生历程中,有一种对社会规范的反抗和重新构建,从这个意义上看,《青果》不仅是个人的历史,同样也是时代的缩影。
《青果》的主人公赵金龙实际上是介于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者之间,具备自我启蒙能力的理性生活者。高考落榜,拒绝父母的复读要求,和同学一起偷偷离家到扬州打工。从已有的生活秩序中出逃,奔向远方,这一选择的背后无疑隐约着时代的转型和价值观的转变。不过,后来当他看到昔日同学华兵的大学生活,依旧内心怅惘,这一细节处理得很好,意蕴丰富而且深远。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真正决绝地告别过去,而且一种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自身的稳定性。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定的群体,赵金龙和宝根们被主流社会放逐,只好带着边缘身份自己走向未知的命运,并且承担起生活和自我的反复追问。失去了线性成长的规约,和既定秩序的调整,只有通过个人奋斗确认存在的价值,迎着时代的潮流,奔向生活的内心。所以有评论者说,这是一部具有浪漫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品。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