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专题总第296期 >2023-08-21编印

监测管理“打造线上线下文旅场景”
刊发日期:2023-08-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讯(记者 崔晓玲)8月20日,在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来自英国、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的8名文物保护学者围绕“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议题,阐述各自研究领域的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心源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与数字化保护》报告中提出,气候变化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程度各异,因此,要进一步用数字技术保护与呈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建议将大足石刻作为西南地区石窟保护研究基地,开展针对温暖湿润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材料抗劣化以及保护新材料开发等研究,为南方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技术、材料与方法。
  航天宏图大区技术总监乔瑜在《天空地协同助力石窟寺保护和文旅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石窟寺是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易受自然环境造成的结构失稳、风化、渗水、微生物等病害影响和人为破坏。对此,要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设备,应用实景三维技术、VR/ AR 展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特色文旅场景,提升石窟寺文化价值传播。
  当天,英国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教授、壁画保护系主任奥斯汀·本杰明·内文作《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壁画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专题报告,巴基斯坦水电发展署迪阿莫——巴沙大坝项目文化遗产管理顾问费里娅勒·爱丽·高哈尔作《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沿线岩石艺术长廊的威胁与保护》专题报告,福州大学教授刘成禹作《石窟监测数据分析及监测方法的探讨》专题报告,重庆大学教授仉文岗作《宝顶山大佛湾柳本尊至观经变段崖壁岩体精细化建模和监测》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