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讯(记者 余佳 杨琢)科技,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关键性作用。8月20日,在首届石窟寺国际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兰州、陕西等地的文物保护专家围绕“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发布了各自研究的石窟寺科技保护应用的最新成果。
针对石窟寺由于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翘起剥落病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得煊与团队一起自主设计了一种能够评估该病害的主动热激励装置,该装置能可靠量化病害严重程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应对石窟岩体风化、渗水、结构失稳等病害的关键保护技术尚未突破,对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丽慧指出,要加强多尺度纹层对砂岩石窟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断明确石窟岩体劣化机理。她还提出了一套精细刻画砂岩石窟岩体跨尺度结构与力学特征的方法。“该方法以科技赋能,实现了石窟寺精细化勘查,为砂岩石窟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当天,兰州大学教授谌文武作《不同环境下甘肃典型石窟渗水机制及防治措施》主题报告,辽宁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兰立志作《对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石窟病变的猜想及预防性保护思路》主题报告,复旦大学教授王金华作《基于沉淀环境的我国砂岩质石窟寺分布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主题报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谢振斌作《乐山大佛风化特征与保护对策》主题报告,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严绍军作《乐山大佛水患与防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