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286期 >2023-08-09编印

支持民企亟需解决三个问题
刊发日期:2023-08-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近段时间,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
  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一系列积极信号接连不断传来,一揽子具体举措也正在落地落实。
  当促进民营经济壮大成为共识,我们更应该问问,民营企业眼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与若干企业家交流后,记者认为至少有如下三点。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信心问题。想要有信心,民营企业需要可预期的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在个别地区和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大镜挑刺”“选择性执法”的现象并未杜绝,让部分企业家仍存在“落笔前不妨再等等”“要做事又不敢做大事”的心理。
  “可预期”就是要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让企业不需要再“自证清白”;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更重要的是,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更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唯有如此,才能给民营企业家一个信任自己、信任未来、敢做大事的环境。
  常言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某种意义上,市场的信心与预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信心充沛时,企业更乐于加大投资、布局长远,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东西、增加消费支出,整个市场良性循环、好上加好;而陷入“信心陷阱”的社会,无论企业还是个体都更消极、保守,甚至悲观、“躺平”,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衰落。
  发展前进注定不会一路坦途,怀什么心态、想什么办法、做什么行动便显得格外重要。
  能够比西方国家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增加信心,是我国“有形之手”的比较优势。各级政府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时要拿捏好分寸、把握好火候。一方面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地解难题、办实事;另一方面要守住交往底线,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目前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关心企业的做法,有些人还不够了解。比如派人赴企业现场办公、共同出力,会被联想成“接管企业”“干预经营”。各级政府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设身处地解难题,让企业家看到诚意和能力,方能形成稳预期、有信心的发展合力。


  其次,要重视并解决对民营企业的欠账问题。
  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在相关报告中公布,2022年度,当地部分地方政府(含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新增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95.63亿元,其中,86个市县政府拖欠80.02亿元,占比83.68%;14家国有企业拖欠14.94亿元,占比15.62%。
  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放下朴素的道理不说,高额的欠账早已成为企业运转发展的巨大阻碍。要知道,能够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民营企业小本微利、白手起家,是我们正常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细胞”。越是下沉基层的企业,往往越需要稳定、充裕的现金流。
  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归根结底,绝大部分需要真金白银来解决。没钱,就没办法投入研发创新;没钱,就没办法吸纳优秀人才;没钱,甚至连购买原材料和维持正常生产运营,都难以为继……
  受经济周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些地方表示政府的“余粮”也不多了。这种卖惨哭穷的做法,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且不说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就单从遵守市场秩序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也有义务带头清理欠账。各地各部门要迅速建立台账制度,对欠款进行“限时清零”,要将严重拖欠的主体列入失信“黑名单”,要不断加大惩戒问责的力度,形成倒逼机制,扎扎实实拔掉这颗危害民营经济发展的“硬钉子”。


  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舆论环境,别让谣言、坏话干扰企业,要让诤言、真话大有市场。
  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抹黑政府更危害经济。前几年,曾有大型民营企业陷入流动性困难,国企入股接手,便有人曲解为“要大搞国进民退”;防止资本无需扩张、引导经济有序发展,政府作出一系列部署,又有人诬之为“开始清算”“卸磨杀驴”。这样的“阴谋论”危害甚巨。
  有人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常协作,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将民营经济正常的跨国境业务,污蔑为“买办”“卖国”;将合法的科技合作、合理的技术交流,诋毁成“不搞独立自主”“泄露核心科技”。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罔顾事实地“扣帽子”“打棍子”,只会让情绪极化淹没真实客观,让社会戾气损害经济元气。
  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民营经济。首先是要客观,也就是要实事求是,为情绪降温、让事实发声,进一步形成“良币走遍天下、劣币寸步难行”的局面。
  正确,就是要端正态度、站稳立场,坚定有力地肯定民营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对“仇富心态”说不,为优秀企业点赞。
  全面,是要对企业发展多几分耐心,对创业探索多一些宽容,对新技术长葆“空杯心态”,对新业态常怀审慎包容。
  与此同时,舆论也不能不挑问题只鼓劲。今天我们提倡为民营经济廓清舆论环境,并不是一味“保护老板”“偏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民营经济天然地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道德的轨道内、社会的监督里存续发展。倘若有危害秩序、不当竞争,甚至有违法律的行为,无论主体是谁,都理应被曝光在阳光下。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盼着经济好、企业好,是全社会的共识。在吹响号角、向前迈进时,社会各方不妨都再多听听民营企业的声音。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