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259期 >2023-07-03编印

巫溪深山冷水鱼“游”进上海滩
刊发日期:2023-07-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陈维灯
  夏至,气温逐日升高,群山环绕的巫溪县鱼鳞乡五宋村却依旧凉爽宜人。
  和江沟溪在村里蜿蜒流淌,溪水清冽。溪畔滩地上,30余口长27米、宽5米、深1.3米的鱼池整齐排列。清澈的池水里,一尾尾虹鳟怡然自得。
  “鱼鳞乡一共有3个养殖基地90多口鱼池。”49岁的卢太高是养殖基地的技术总监,他正和工人郭大明一起清理、消毒鱼池,“陆续在销售了。捕捞、宰杀,然后冷鲜配送至上海、南京等城市。”
  鱼鳞乡生态环境良好,和江沟溪水质优良,这里出产的虹鳟品质上乘,时常供不应求。
  可鱼鳞乡地处秦巴山深处,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这里为何会建有虹鳟养殖基地呢?

返乡创业
大山深处建起冷水鱼养殖基地
  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
  这年8月,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游九州返乡创业。
  “27岁出去当矿工,打拼了18年,还是想回来做点事情。”游九州看中了家乡优质的水源,“和江沟的水源都是溶洞水,水质优良水温低,最适合用来养殖冷水鱼。”
  游九州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虑。
  “冷水鱼在全球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年需求量约500万吨,而全球年产量仅100万吨;2011年时,国内对冷水鱼的需求量在13万吨左右,当时的年产量却只有2.5万吨。”游九州介绍,冷水鱼养殖已成为养殖业的“新大陆”,而养殖金鳟、虹鳟的经济价值最为可观。
  于是,游九州在鱼鳞乡五宋村租下了难以耕种的70亩地河滩地,开始建设金鳟、虹鳟养殖场,当年便投放了20多万尾从丹麦引进的20多万尾金鳟、虹鳟鱼苗。
  如今,游九州在鱼鳞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年产虹鳟商品鱼200余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

租地雇工
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午后,卢太高和郭大明的鱼池清理、消毒工作已接近尾声。
  清理完成的鱼池里,清冽的溪水被重新引入,一尾尾虹鳟在水里畅游。
  自养殖基地建成后,卢太高和郭大明就受聘成了养殖场工人,“没读过几天书,一开始就是做些力气活,慢慢学技术,现在一个月有5000多元收入。”
  五宋村脱贫户张诗平两口子已在养殖基地打工12年,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游九州租下的70亩河滩地涉及109户村民,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远高于市场价格。2011年时,游九州还一次性给付给每户村民15年的租金,“租了30年,先付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争取尽快给大家。”
  “都是河滩地,种不出什么东西,种了庄稼也经常被洪水冲走,想都不敢想每亩还能租800元。”张诗平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游总租了地,建了鱼池,还修了河堤防洪,那是给村里做了好事的。”
  在主攻冷水鱼养殖的同时,游九州还打算配套开发乡村旅游业,将养殖基地打造成集养殖、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场所,“如果乡村旅游能搞起来,就能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增收。”

携手发展
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分红
  夏日傍晚,十八梯人来人往,分外热闹。
  在十八梯巫溪馆,许多游客正兴致盎然地了解着各种农特产品。
  鱼鳞乡出产的虹鳟也通过巫溪馆的展销,为更多人所熟知并走上主城区许多市民的餐桌。
  “我们的虹鳟主要销往沿海的大连、上海、南京、广东等地,特别是上海和南京,占了一半左右。”游九州介绍,每一条宰杀后的虹鳟商品鱼净重都必须在2.25千克以上,“正常情况下,养殖两年的虹鳟就能达到商品鱼的标准。”
  可三年疫情和去年的连续高温,让游九州损失惨重,甚至一度连购买虹鳟饵料的资金都无处着落,“因为缺少饵料,现在池里养殖两年的虹鳟大多达不到商品鱼标准。”
  就在游九州一筹莫展时,五宋村集体经济组织伸出了援手。
  “我们以15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入股养殖基地,村里103户脱贫户每户每年分红436元。”五宋村党支部书记陈磊介绍,其实早在2018年,五宋村就曾以3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养殖基地,并享受每年2.1万元的分红,“五宋村地处大山深处,产业基础薄弱,冷水鱼养殖前景不错,而且对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