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233期 >2023-05-24编印

沙坪坝借开放之风扬帆出海
刊发日期:2023-05-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的中欧班列。重庆日报记者张锦辉摄(资料图)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的中欧班列。重庆日报记者张锦辉摄(资料图)

  

□华龙网记者王钰李春燕戴佳毅
  创新开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首发站,沙坪坝对此的感受应当尤为深刻。去年,沙坪坝区运量位列全市第一。借着这股开放的东风,沙坪坝拓通道、强枢纽、聚产业、提能级,以开放的格局迈开发展的步伐。
  就在上月,沙坪坝区西部陆海新通道17个重点项目又集中开工,总投资170亿元。
  如何借风出海,打造开放引领示范区,来看沙坪坝以通道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借风 紧抓通道建设机遇
  策源地和首发站,对于一个内陆城市来说,尤为珍贵。
  稀缺意味着机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国家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也是沙坪坝发展的重大机遇。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首发站,沙坪坝区以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新的战略起点,加快引流通道资源要素在枢纽高效整合转化,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内陆开放。
  时间倒回2011年3月19日,承载着希望的列车由沙坪坝团结村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中国内陆与欧洲的时空距离,首次从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
  中欧班列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丝绸之路”,也推开了重庆沙坪坝的开放之门。
  “大家都知道‘开放’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意味着什么。”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罗书权对此侃侃而谈。
  中欧班列解决了西部地区面向欧亚大陆的陆上经贸交流问题,却无力解决西部地区出海难的问题。
  时间再次来到2017年,中新南向通道铁海联运常态化班列(“陆海新通道”前身),在重庆团结村首发。西部地区正式进入了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并重的时代。
  风起云涌,势不可挡。就在前不久,一辆载有巴西纸浆、巴基斯坦锌精矿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以下简称“铁海联运班列”),从广西钦州港驶出。至此,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突破25000列。
  罗书权向华龙网记者介绍,在通道建设方面,国际物流枢纽园率先开行中欧班列、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四向齐发”开放格局,通达全球319个港口,新开中老、中缅等6条支线,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总量突破2万列,川渝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运输量突破60万标箱等目标相继达成。
  等风来,乘风起!沙坪坝通过进一步提高产业及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跑出“加速度”,从而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沙区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支撑、积蓄强大潜能。

驭风 推动功能要素布局
  欲乘风,先驭风。通道畅通后,口岸建设也需快马加鞭。
  这对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的物流枢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综合服务品质、服务能级,增强集聚辐射能力,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便应运而生。
  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项目位于重庆国际枢纽物流园区,于2021年9月开始动工,占地269亩。
  所谓无水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走进忙碌的建设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项目的集装箱堆场、冻库、办公楼等已基本建成,整个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一期的部分工程已经投用,集装箱堆场区整齐码放了数百个集装箱。
  “预计年底前,无水港将完成所有功能投用。”陆海新通道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场站经营部主管郑元兵介绍,完工后,无水港将实现国际集装箱储存转运、进出口冷链储存加工、展示交易、大宗货物集散分拨、现货及期货交割、供应链服务及金融服务平台等“七大功能”。
  同时,依托无水港冷链物流,沙坪坝区正全力打造水果、冻肉等特色东南亚商品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并通过与一些行业龙头的合作,推动建设冷链水果的贸易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从“带头开放”到“带动开放”,随着沙坪坝的通道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将凸显出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促进西部各省区市进一步融入通道建设。
  沙坪坝以打造国际物流城升级版为发力点,发挥跨境联运大动脉起点作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高水平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并促进重庆“东南西北”四向通道、“铁空水公”四式联运融合发展,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提升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水平。
  随风而动,顺势而为,依托着不断推进的口岸建设,沙坪坝的触手也在不断向世界各地延伸。

乘风 实现口岸优势变现
  风再大也吹不起断线的风筝,变现能力就是通道口岸建设的那根线。
  要搭上这趟开放的顺风车,实现经济飞跃发展,切题口则在于,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红利。
  沙坪坝对此做了有益尝试:在重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一台台进口车正在拆箱,等待着通过各项通关流程,到达客户的手中。
  “这些车都是客户已经提前支付订金的。”重庆铁路口岸物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崔松柏介绍,之前,中国整车进口口岸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进口车辆通过海运进港再转陆运,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需要30—40天时间,综合物流成本也“居高难下”。重庆开放铁路口岸后,运输时间比沿海口岸的海运省时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更快,成本更低,车的价格也更具竞争力。
  重庆整车进口口岸于2014年获批,是西部内陆首个整车进口口岸,配置有汽车检测线、联合查验区、集装箱堆场、试车跑道、检疫隔离区等功能。现目前,进口整车覆盖奔驰、宝马、大众、路虎、标致雪铁龙、奥迪、丰田、林肯、福特等9个汽车主流品牌。
  不光是进口车,出口车的成绩也十分亮眼。自去年10月国铁集团开放新能源汽车运输以来,中欧班列(渝新欧)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今年一季度实现环比增长57%,成为新能源汽车出海拓市场的最优选择。
  目前,中欧班列(渝新欧)已建立起“3+8+N”集结分拨体系,稳定运行近50条成熟线路,通达欧亚100余个城市和地区,运输货物品类近万种。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渝新欧)出口商品汽车超1.4万辆,环比增长148%。
  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沙坪坝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做大口岸经济,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增强城市能级。
  建成十年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市场主体从不到200家增加到现在的5400余家,税收从100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55亿元。2022年,沙坪坝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3650亿元,增长4%。
  检验开放创新的成效,最终还得落脚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融入开放发展的大局,沙坪坝的口岸优势,还将助推更多西部地区实现发展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