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要闻总第213期 >2023-04-21编印

“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刊发日期:2023-04-21 阅读次数: 作者:□陈利民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陈利民
  俗语曰:“人到中年万事忧,一切随缘莫强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一不小心也就步入了人生中年。在此之际,我到底“忧”什么呢?是地位与金钱?或是爱情与生命?诚然,我认为更重要应该是宝贵的生命。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此短暂,微乎其微。因此,珍惜生命,快乐地活在当下,就必须懂得克己自律,养心长生。
  关于如何养生,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近日,我读了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作家出版社),该书共记六篇,故名“六记”,可惜现在已遗失其二。文中,作者沈复以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逸趣、浪游快记等,其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其中,书里附录一的“养生记道”篇,算是告诫人们如何养生的范本,那就是“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作者沈复工诗画,善散文,一生就写了一本精微传世之作。他终身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涯,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因此,其文章风格有着比较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沈复在《浮生六记》的开卷之初便这样写道。他为何如此开门见山地表述呢?这与作家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有一年,中年的沈复远赴琉球谋职,在海上旅途中历尽艰险,九死一生。他在生与死的感悟里,获得人生启迪,不禁产生了“浮生若梦”的深深感慨,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一部自传体散文。
  在书的“六记”中,我最厚爱“养生记道”篇。在这篇中不仅文字轻快优美,而且预言哲理颇深,给人明心见性,阅读生慧之感。他最终讲明一个道理,人的养生,其以“此养心之要也”。当时,已步入四十不惑之年的沈复,中年失去爱妻芸娘,整日锥心刺痛,戚戚寡欢。他只好寻求“静念解脱之法,行将辞家远出,求赤松子于世外。”最后,他读到庄子的《养生主》而释然开怀,悟道达观,写下“养生记道”佳篇。
  “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澹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长生不老的药,这便是沈复给我们开的一剂灵丹妙药。
  作者沈复是文人。文人难免诗情画意,也难免多情多意。而他对于“情”却说:“然情必有所寄,不如寄其情于卉木,不如寄其情于书画,与对艳妆美人何异,可省却许多烦恼。”在他身上,具备了中国文化人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他与爱妻芸娘伉俪情笃,相互倾慕,如鱼得水。他们在家里促膝畅谈书画,外出郊游共赏万顷湖水,共同享受优闲清雅岁月,潇洒度过了几年美好时光。
  难怪,林语堂先生赞美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当时,林先生生活在上海,读到《浮生六记》一书感慨万千。他说:“因为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丽的东西。”
  在“养生记道”篇里,沈复认为人的养生要旨在其养心。他说:“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则身安矣。”同时,他也提出养生之道的“清净明了”四个字,以达“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的高妙境界;还提出具体的养生方法,是莫大于眠与食:“菜根粗粝,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馔也。”但最好的养生秘诀就是读书。他借古人之言,道今日心声,说:“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他积极推荐阳明先生的读书之法:“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且如读书时,知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果谈养生鼻祖莫过庄子。拿他的“养生之道”的观点来说,那就是“身体无疾病,灵魂无困扰”。“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道家养生思想,并且总结起来可称之为“八诀。”他享年8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老人。他在《养生主》一文中论述了他的养生哲学。“养生主”就是指养生的要领。他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具体体现为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虽注重养生,但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坦然面对生与死。比如说他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随意而坐,还尽兴地敲盆而歌。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悲切而歌?他坦然地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幻化出了形体,形体生成了生命。如今又变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我鼓盆而歌,是欢送我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必要哭。
  庄子这种面对生与死洒脱的态度,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他一生为人豁达,善于摄生。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四个方面。
  然而,沈复把读书为人生颐养的第一事,而且读书环境要“洁一室,开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
  为此,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高度评价《浮生六记》为“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也表明“养生记道”篇的:“就其存者之言,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他很赞赏作者沈复。他说:“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名山之业,下不为富贵的敲门砖,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殆以此乎?”
  就读书励志而言,我想起唐代诗人、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杜甫也有经典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连接了彼此的岸。
  在历史上,努力刻苦读书的故事感人至深,数不胜数。比如,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房间失火,首先抢救是他的书籍,其它值钱的东西都不顾及。他为了抢救大批书籍,险些被大火吞噬。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灿烂的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又比如,鲁迅先生在年少就读江南水师学堂,由于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学校奖励了一枚金质奖章。他把奖章拿到南京鼓楼街上当铺卖掉,买了几本书和生活用品。其中,生活用品就有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晚读书寒冷之时,他就嚼着红辣椒驱寒,坚持苦读。再比如,闻一多先生有“醉”书的佳话。他读书成隐,一看就“醉”。在他新婚的那天,洞房里早已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登门贺喜,迎亲的花桥已抬入家门,而大家却迟迟不见新郎露面,急得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他。他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着迷。怪不得他的亲朋好友都说,他呀,不能看书,一看书就“醉”。
  的确,人生一世,读书是福。如今,我也人到中年,安然适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悠闲生活,一如闲云野鹤之怡然自得。当然,我读书为一日必须之要务。在我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朋友赠送的三尺行书:“无事静坐,有福读书”,这八个字行云流水,笔力刚劲;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而且也是我生活的座右铭。
  这一点,与沈复先生的“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殊途同归,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