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大观总第174期 >2023-02-24编印

不一样的火龙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张践  语音阅读:

浴火昂起的龙头。

浴火昂起的龙头。

红红火火的中敖火龙表演。

红红火火的中敖火龙表演。

1月27日,大足区中敖镇鳌龙湾,中断了16年的中敖火龙表演让群众开心过年。(图为本报资料图)

1月27日,大足区中敖镇鳌龙湾,中断了16年的中敖火龙表演让群众开心过年。(图为本报资料图)

  

□张践  “龙头高度有三米到五米,比一般的龙头大得多,鳞甲逼真,色彩鲜艳,舞动起来,难度更大一些,但是更活灵活现。在观众看起来,龙的形象和气势,更加威武、雄壮、勇猛。当然,这样的龙成本造价也更高,哪怕一个小的龙头,都要卖上万元。”
  今年55岁的姚文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中敖火龙已经30年了,他喜欢用上面这段文字来概括介绍中敖火龙的特色,言语里面,充满了自信和骄傲。“中敖火龙龙头就非同寻常,它就是不一样的火龙!”
  中敖火龙是龙舞(龙灯)中的一种,而龙灯,有大龙、火龙、彩龙、板凳龙、草把龙等。龙头,龙尾,龙身,竹篾扎架,麻线系头,彩纸裱糊,全身节数有7节、9节、11节等几种,不超过20米。如果仅仅这些,肯定显示不出中敖火龙的精彩。中敖火龙的个性是:龙嘴设喷火装置,龙身内有火药筒和油纸捻,在舞龙的时候,观众进行烧龙的环节,这才是重头戏。这也正是它不一样的地方。
  姚文勇的记忆里面,每年春节初六的晚上,中敖的乡场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早上就在家门开始烧香,放鞭炮。夜幕降临的时候,100人组成的两支中敖舞龙队伍精彩登场。它们必须依次走过乡场上的每一户人家。从大足各镇街,以及四川成都等来中敖镇观看舞龙的群众,人山人海,几万人密布在乡镇中心地段。
  路过每户人家的门口,龙都会停留,人们纷纷出来,把焰火烟花向舞动的中敖火龙喷射,把红线挂在龙头上,称为挂红。而在以前的岁月,还会看到铁水飞溅,现在为安全考虑,采用焰火烟花。舞龙现场,鼓乐震天,呐喊声,欢笑声,龙舞声,鞭炮声,锣鼓声,声声入耳。舞龙的队伍走走停停,时而狂舞,时而停步,把龙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都充分地演绎了出来。家家户户的焰火烟花把中敖火龙烧得渐渐只剩下一个空空竹架,舞龙者和群众仍然意犹未尽,把龙架子送到河边,烧为灰烬,敲锣打鼓,送龙下河升天。在场所有的人沉浸在欢乐之中,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火龙就是要烧得越烂,才显示来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健康幸福的好兆头,这确实有点离奇和不可思议。
  有些从外地来观看中敖火龙演出的,要直到初八才离开,出门做生意,就业就会交好运,目前还保持着这个风俗。
  今天,中敖火龙的表演已经成为大足区文化活动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春节的初六,也不仅仅局限于中敖镇,而是在大足区的节庆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里常态化演出,深受大足人民和各地朋友的喜爱。
  姚文勇看来,中敖火龙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是,有久远漫长的800年的历史。中敖火龙的起源,是纪念南宋忠臣赵昴发。赵昴发是昌州永安里(现在大足区中敖镇)人。1275年,元军攻城,城破,他宁死不投降。“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昴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禔身之道者,昴发曰,忠义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农历二月的时候,他战死于安徽池州。家乡中敖的群众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春节在中敖都要举行火烧龙的忠孝文化活动。这个起源于南宋的活动,后来又经过明清,民国,直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春节里人们祈福求平安的民俗文化表演方式。历史上,中敖火龙舞动前,还有开光点相盛典仪式。
  姚文勇有一个头衔是大足区民间火龙协会会长,他擅长中敖火龙演出的编排,一个工艺人花20天的功夫,就可以制作20米的一条龙,当然,制作龙头是最费时间最考技术的。而编排讲究的是场地不一样、套路不一样、音乐也不一样,规格高低难度不一。
  在一代又一代中敖火龙人的传承下,2011年4月,中敖火龙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目前中敖火龙已经拥有市级和区级传承人多名。姚文勇带舞龙队有机会参加过许多中敖火龙的演出,上过央视的舞台。他要把这个不一样的火龙,继续舞得火花四溅,红红火火,把中敖火龙带到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