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
一个人作了古,后人为什么要怀念他?答案很简单,他肯定有过人之处。
纵观历史,我们泱泱中华从不缺这样的人。他们的事迹、德行及精神不但值得我们追思,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笃行奋进,投身于强国富民、民族振兴的伟大洪流中。
在我生活的渝南山水之城万盛,就有这样一位,他生活在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清末和旧中国,他有着孤苦奋进的创业历程和奉献社会的慈善壮举以及古稀抗日的爱国行动,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精神光耀千秋、泽被后人。
他就是“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
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我驱车载着一家三口重游万盛博物馆。在刘子如展厅,我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些记载子如先生“善冠神州”事迹的文字和图片,是他传奇人生的生动写照,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激荡着我起伏的内心。
从中,我读到了“三敢”二字。
子如先生敢于走出去历经风雨,是为着生计,更是为着新的发展。
子如先生名华璋,字子如,生于1870年,13岁从金桥镇(原金灵乡)新木村只身走出大山来到重庆,被临江门外一个寺庙住持收留,为求生计白天苦读书籍、晚上苦学刻板手艺,曾回綦江开刻字铺,又与人合伙开办机制钻瓦厂,后凭勤奋与聪慧获得美国胜家公司在国内经销缝纫机机会发了大财,成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享誉西南、名噪中国、蜚声海外的“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
古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子如先生极富传奇色彩之壮丽人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历史证明,蜗居或安于现状,眼界和空间就会受限,久而久之生计都成问题,还何谈深层次的发展?子如先生不仅让自己走出去,还要让慈善事业从重庆走向全国,更要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一面向世界宣传出去。
子如先生刻板技艺精湛,是清末重庆主城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的绘制者,现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成为巨商后,他不仅在重庆兴办孤儿院、青年会、学校等慈善事业,还拓展到重庆周边、成都及全国。
1924年,子如先生为着强国富民的真谛,自费环球考察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沿途大力宣传泱泱中华优秀文化和秀美山川,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回国后编辑出版《新新游记》,向川中军政各界提出强国富民、改造社会的重大方略。他在考察时所作的日记,许多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7月14日考察英国日记:爱人捐输之道德,悉从根本做起。不须用资购买蒸尝,建筑宗祠。多积金钱,反贻后累。诚能痛念无告孤儿,稍一援手,其功德奚啻万万倍也;又如8月23日考察加拿大日记:余思中国之萎靡不振,均由国人徒谈论空言,而不法实行。提倡青年有益之事业,则富强可立而待也;再如9月21日考察美国日记:交通为强国之要素,筑路为富国之渊源。大凡与人有益之所事,吾人应得提倡之,不可固执。余希望阅者诸君,作一服务社会之先觉者,较之为大总统尤觉快乐多耳。
子如先生敢于捐巨资创办慈善事业,是重视培养青少年,更是为着国家民族之未来。
子如先生为何能如此不惜家财及不悦乐乎?其实,对于金钱,子如先生看得很淡,他将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和强国富民方略上。可见,子如先生是一个志存高远、德行高尚的人。
1914年创办重庆第一所私立孤儿院时,子如先生曾说“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五旬寿辰时又说,“人有产我欲共之则乱,我有产而与人共之则治”。1924年6月29日考察瑞士所作日记再次印证:我们是“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良心天平上的砝码,不应该是自己和金银财宝,时刻应该为自己的群体着想。离开了自己的群体,一个人在世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同样,子如先生对生死具有“厚天下而薄自我”的胸襟。1948年腊月,子如先生因病去世,家属谨遵遗嘱,仅穿两件布衫及薄棺入土,全无金玉殉葬品,留下许多让盗墓者乘兴来、败兴归的乡野传闻。
子如先生成为巨商后,自俸甚薄,将一生艰苦创业积聚起来的财富全部用于创办慈善事业,先后创办重庆私立孤儿院、青山私立孤儿院、綦江桐梓南川三县十所高小,及重庆青年会等慈善教育机构,又捐资兴建成都协和中学大礼堂、成都永新孤儿院,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有不少慈善捐赠,为慈善事业累计捐赠达30多万大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慈善家。
重庆私立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才,学生中就有后来的红岩烈士江竹筠、解放后任重庆副市长的余跃泽等杰出人物。
子如先生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慈善家后,当时的社会各界名人冯玉祥、刘湘、潘文华、汪云松及有关大专院校、工商企业纷纷题词、赋诗、吟联、制匾、作序,川中各大报纸和美国、新加坡媒体也发表文章,歌颂子如先生的慈善大德和“惠人也深,泽人也远”的伟大教育思想,并在成都孤儿院、重庆孤儿院为他铸铜像,以志永久纪念。在纪念重庆私立孤儿院建院21周年时,国民政府重庆市市长潘文华题词:“教养兼施”、四川省主席刘湘题词:“嘉惠诸孤”、行政院副院长张群题词:“御侮救亡,国民天职。有财输财,有力输力。万众同心,捍卫禹域。来轸方道,资此轨则”。子如先生六旬寿庆时,刘湘又赠祝寿联:“佛非佛,仙非仙,有寿者像;老吾老,幼吾幼,是仁人心。”
1921年,子如先生出巨资租定陕西街万寿宫创办重庆青年会。1933年,青年会迁大梁子,上至中央公园上半城路口,横跨大梁子正街,直至下半城。青年会包含院、场、馆、厅、所……无数建筑物鳞次栉比、环环相衔、覆盖了整整一个街区。整个规模从进口处的民众电影院算起,一旁是带有围墙、观众席的风雨灯光篮球场;接着是一处硕大院落,里面有当年重庆首座日夜开放的灯光游泳池;对面顶棚的建筑则是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轮滑馆;侧面就是供学者、专家、作家、艺术家对广大民众开展宣传鼓动、学术演讲的演讲厅;再往下,就是当时尽人皆知、名气颇大的青年会“蟾秋图书馆”。为纪念青年会盛德,此地被命名为青年路。重庆青年会创办十周年时,孔祥熙题词:“人能宏道”;社会名流何北衡题词:“为最大多数谋最大幸福”。
子如先生敢于上前线同仇敌忾,是报国志的身体力行,更是民族魂的热烈彰显。
子如先生所处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表现出的崇高爱国情怀令人折服。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不平等条约时,他愤而起誓:“倘日后中日大战爆发,子如自愿不用饷费,不动公家分文,上前线与敌人周旋。”1937年抗战爆发,67岁的子如先生怒火中烧,自费组建重庆战地服务团,从130多名参训者中挑选并亲率72人带上48万件捐募品奔赴汉口、南昌、皖南等抗战前线,为国共两军将士服务三年,曾被敌弹炸伤。所有人都劝这位老人返家,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今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国将不国,岂能苟安!”陈毅感其爱国热忱,题赠大幅照片“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国民政府亦颁发“服务前线,卓著成绩”奖状。
当时报刊盛赞子如先生抗战壮举。战地记者白菲在民国28年1月1日出版的《前线旬刊》发表题为《刘子如先生在前线》的通讯中写道,“提起老先生,在皖南前线一带,几乎成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的,使衰老的中国,好似也年轻了许多。”
子如先生忠心爱国之精神,还表现在反哺家乡和日常语录中。1931年,他创办青山孤儿院,着力为家乡发展培养后继人才。原中央苏区红四军军长王良的父亲王庚成为青山孤儿院创作了院歌,歌中唱到:“以养以教育群英,人才辈出蔚人文,发扬光大永远进,儿童从此得福荫”。1941年,他在《征求同志书》一文中写到,“我等炎黄子孙应有拯救国家民族的大志,有振兴中华的义务,应当站起来移风易俗。”
子如先生这样的贤能,历来为人们称赞与崇敬。原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和平学会会长、加拿大和平理事会主席文幼章博士,于1986年来信盛赞子如先生的爱国精神;当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等也纷纷题词,赞扬子如先生“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精神。
重庆市人民政府2005年5月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确定刘子如为“重庆历史名人”,其历史定位是:“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同年5月,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对挖掘刘子如史实、弘扬刘子如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刘子如先生是重庆近代名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曾经名噪中国。挖掘他的史实、史迹,对丰富重庆近代史,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2005年,重庆红岩联线确定刘子如纪念地为重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景点。2012年9月,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牌命名刘子如纪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重庆市社科联授牌命名刘子如纪念地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陈列厅巍然矗立着子如先生塑像。我们一家三口缓缓移步仰望,崇敬之情油然倍增。只见子如先生中等模样,身姿俊秀庄重,目光聪慧深邃,慈祥地凝视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