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120期 >2022-12-06编印

大足区全力推动“双减”落地
做好“加减法”解好“成长题”
刊发日期:2022-12-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足区全力推动“双减”落地
做好“加减法”解好“成长题”


□新渝报记者李东陈柯男张玮
  操场上,少年嬉笑奔跑,肆意欢笑;菜园里,孩子挥锄种地,感受劳动乐趣……“双减”一年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题海”,往返奔波在各个补习机构,体验着更多元的教育实践。
  自2021年7月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大足区全力推动“双减”落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斐然。一年来,全区各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我们坚持‘双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校内外‘一盘棋’统筹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实化课后服务质量等方式,基本实现学生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家长和社会的焦虑减弱的阶段性目标。
优化设计减轻校内作业负担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学习。为此,大足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以及各学校“三位一体”不断优化作业管理和设计,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比,增强作业设计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这场“双减”里的重头戏在校内加速推进。
  大足区教委印发《大足区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工作实施方案》,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系统推进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两个严禁、一个不得”,即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大足区教师进修校加强作业设计科学研究,组织全区优秀作业设计比赛,评出优秀作业设计120余份,全区共享优秀成果;教研员到校指导260余人次,增强学校和教师作业设计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
  学校和教师探索多元化作业布置方式方法,如双路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实施读背说等“口头型”作业,观看动画片后进行转播的“视听型”作业,观察小动物、植物天气变化以及养鸟种花制作等的“实践型”作业;中敖小学分层分类布置作业,优生选择挑战性和中长期作业,待进生选择基础巩固和短期作业,中等生选择能力提升和中短期作业。
强化监管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多年来,在教育焦虑的裹挟下,学生和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校外培训市场异常火热。繁荣的表象下,校外培训机构过多过烂、无序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能否得到整治,对“双减”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是,大足区教委联动有关部门,将“清零”“查处”“规范”三个环节形成一条监管线,强化监督管理,有效减轻了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社会焦虑。
  一是对不合格者坚决“清零”。通过对全区278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多轮整治,目前全区面向中小学(含3—6岁)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清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或营业执照不齐全的已坚决关停整顿,整顿不合格的25家机构已全部取缔。
  二是对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对确有非学科类培训存在需求的机构,必须落实相关规定,在第三方机构“大足教培通”监管平台指定银行开设专用账户和基本账户,缴存最低余额10万元,参培学员只能通过监管平台在线选课、报名及预交费,明确合同收费项目和金额,退费标准与办法以及双方争议解决途径和方法等重要条款。目前大足区校外培训机构未发生一起恶意卷款行为和一例退费纠纷事件。
  三是对从业机构持续“规范”。对全区88家合格校外培训机构在区内各种媒体上公布其预收费监管账户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不触及法律法规底线和伤害家长合法权益;落实《重庆市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合格培训机构坚持“年审”和“复审”制度,发生重大违纪违规行为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将被“清零”。实化质量增强课后服务水平
  减少校外培训,会不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如何保证质量……这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家长关注甚至担忧的问题。大足区教委将课后服务纳入政府教育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强化服务时间、课程内容和实施渠道等三个保障点,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大足区教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各学校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家长时间动态调整(提前或延后)每天的服务时间,达标率100%,家长满意度97.49%。
  全区97.36%的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发挥教师非教学类的专长,广泛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拓展训练等服务内容。不少学校开发和完善“大足石刻”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引入“鲤鱼灯舞”“棕编”“剪纸”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校园。此外,组建兴趣小组及社团700余个,按需施教、分类辅导,提供学生多样化选择。
  实施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邀请名师专家、特色教师、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探索购买第三方社会机构的课程和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展览中心、红色基地、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全区学生参与率达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