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大观总第98期 >2022-11-04编印

白沙朱家洋楼:走出四名留学生和两名留学“姑爷”
刊发日期:2022-11-04 阅读次数: 作者:庞国翔  语音阅读:

航拍白沙镇朱家洋楼。杨琳摄

航拍白沙镇朱家洋楼。杨琳摄

朱家洋楼内院。袁凤冰摄

朱家洋楼内院。袁凤冰摄

  

□庞国翔

  一、朱家洋楼今昔
  朱家洋楼又叫朱家大院,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陈家坡,是一幢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始建于清末,坐东南向西北,两层土木结构,建面1935平方米,分前后厅和左右厢房。曾办过私塾,抗战时期为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第二陆军医院等。宋美龄曾组织白沙新运纺织厂女工来此慰问伤员。解放后为江津县法院、民办中学等,属市级抗战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中等师范学校陈列馆。
  此支朱氏清中期由广东梅山县迁来江津县白沙高屋一带插占为业,入川始祖为朱芾煌祖父。传说他携妻艰难而行,登山踄岭,筚路蓝缕。箩担一头为3岁小孩即朱芾煌父亲,一头为家什。朱氏初通文字,来白沙镇后一边做小本生意,一边教子苦读,儿子20岁时终于考中秀才,于是设馆教书。老先生逝世后,秀才继承老业,家境丰裕。后结婚育四子两女,就在白沙修建豪华洋楼,四子和两女婿均留学,个个精英,实属罕见。
  二、朱氏六兄妹
  朱氏六兄妹均出生于“朱家大院”。长子朱芾煌曾两次留学日本。大妹广聪二妹广馨,三个小弟广儒、广相、广才,三人小小年纪就随两个姐夫于1912年留学法国,1927年回国时,其父母已逝,均由长兄芾煌厚葬。此时朱芾煌已到四川和北京为官,再没回过白沙镇。
  (一)长子朱芾煌,曾任孙中山秘书员、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促成者、川渝赴法勤工俭学组织者、著名佛学大师。
  长子朱芾煌生于1885年,原名朱广德,后改朱黻华,再改朱芾煌,此是废除皇帝之谐音。16岁考中秀才,他两度留学日本,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1909年在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回国。因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交好,穿梭南北,调停和议,有功于民国建立。曾在袁授意下持汪精卫书信到武昌议和,被冯国璋抓获,几乎丧生,被袁克定驰电所救。胡适日记记载:“在叔永处读《朱芾煌日记》,知南北之统一,清廷之退位,孙之逊位,袁之被选,数十万生灵之得免于涂炭,其最大之功臣,乃一无名之英雄朱芾煌也。”
  朱芾煌之功绩,一是进行和平谈判调停议和,南北双方施压,逼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他长袖善舞,左劝右说,发挥重大作用,加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建立了民国,确立中国政体为共和国。此朱可谓功不可没。三是使中国免于战火,使四万万民众免于生灵涂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几乎不流血的和平变革,其意义超过任何时期的改朝换代。在结束帝制、创建划时代的“共和政体”以及后来社会的所有进步均是由“共和政体”带来的。也因为如此,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第四天,颁发第一号委任状,任命他为总统府秘书员,若将此委任状放大后仔细审看,就能看到此状编号为“第壹號”。
  他被称为“遗忘的共和政体幕后隐形巨人”,名气堪比当时的黄兴。
  朱芾煌是“留法俭学会”发起人之一,《吴玉章年谱》中有明确记载。受前清军机大臣、总理衙门李鸿藻儿子、“中法大学”创始人李石曾委托,他与吴玉章一起回川渝组织四川省俭学会。1919年8月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成立,经费不足,朱芾煌进行捐款,邓小平为第一批学员。时全国勤工俭学1560人,受惠者最多为川渝,包括陈毅、聂荣臻、赵世炎、邓小平等近500人。而江津就43人,为全川之最,此与朱芾煌是江津人关系很大。后来,朱芾煌的四弟、留法生朱广才,还娶了李石曾的女儿,成了李石曾女婿即李鸿藻孙女婿。
  1922年朱芾煌隐退,居北京,醉心佛学,追随与欧阳渐齐名的韩清净等,组织了“法相研究会”“三时学会”等,著有三百万字的《法相辞典》,为汇集大小乘阿毗达磨等诸论有关名词之辞书。“法相研究会”“三时学会”的骨干成员后来成了南京内学院骨干成员,抗战时南京内学院迁于江津,毋庸置疑,也和朱芾煌有关。
  (二)次子朱广儒,著名法语教授,曾多次为毛泽东、蔡和森等聚会做服务工作。
  1912年年仅13岁的朱广儒与三弟朱广相,四弟朱广才,大姐夫胡鄂君、二姐夫何鲁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为节省开支,五个人使用三份公费奖学金。初中、高中、大学均在法国毕业。1927年28岁时回国,先后在中法大学等北平多所大学任法文教授。在李石曾创办的“北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前身)任研究员。李石曾位于北京西山碧云寺附近的故居小南园是当时中国革命活动场所之一,毛泽东、蔡和森等多次来这里与李石曾商讨湖南籍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事宜,中法交流场地也设在小南园,朱广儒常在这里做翻译工作。他教授法文几十年,培养的法文专业精英遍布全国。他生育了4个儿子,在其养育下均成为国家栋梁。
  (三)季子朱广相娶“同仁堂”乐家小姐,中国百年西医先驱者。
  朱广相11岁时与二哥朱广儒,四弟朱广才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法国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他是当时最早将西医、西药引进中国的著名医学专家之一。他在北平开设私人诊所,还任北平研究院医药组会员(即院士)。该院理化组院士有朱广才、严济慈等;地学组有李四光、翁文灏(曾任行政院长)、竺可桢等;生物组有李石曾(北平研究院创建人)、童第周等;文艺组有吴稚晖等;社科组有顾孟余(原民国铁道部长)、王宠惠(原民国外交部长、国务总理)、朱广儒(法文教授)等。上述大多数人同时又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朱广相任中法大学医学院院长、万桑医院(法国医院)院长。
  他法文学得很好,回国后自修中文,有数十年开诊所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医学上给后人留下巨大财富。一百年前人们不相信西医,而朱广相将西医引入中国,解决一些中医治不好的病。
  他还是妇产科医生,接生大量婴儿,对提高婴儿存活率卓有贡献。“同仁堂”乐家后代多由朱广相接生。
  1982年朱广相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葬礼万人空巷。
  (四)四子朱广才,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女婿(前朝军机大臣、总理衙门李鸿藻之孙女婿)。
  1903年生于朱家大院的朱广才,9岁时与兄朱广儒、朱广相和大姐夫胡鄂君、二姐夫何鲁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是留法勤工俭学年龄最小者,毕业于法国第一名校“综合科技大学”,其后主修桥路工程学。先后在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任教授,长期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
  中法大学是中方为主的国际学校,众多法国人参与办学,整个教育体系采用中法两国之优点。中法大学在北京有三所附中,在上海有一所附中,另有三所附小和附属幼儿园,有三所附属农林试验场,有三个疗养院,铁工厂等。董事长李石曾,校董有蔡元培、孔祥熙、吴稚晖、沈尹默等多人。法国校董有韦尔敏、“法国白求恩”贝熙业、铎尔孟、韩德卫等。中法大学历任校长有蔡元培、李石曾、李书华、李麟玉。中法大学著名教授有朱洗、李宗伟、朱广才、朱广儒、沈尹默、朱广相、严济慈等。曾在中法大学兼职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吴晗等。中法大学三十年来为中国培养的人才有陈毅等。中法大学附属中学培育的人材有陈香梅、吴祖光、李亚梅等。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中法大学,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升级转型为综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朱广才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编著有《运动几何学》等,翻译有《理论力学》等,多用于当时高校教材。朱广才夫人李亚梅是李石曾女儿,是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先驱之一。1947年朱广才携全家去台湾观光,时任台湾省主席魏道明赞推举,被著名留法建筑家汪申伯挽留在台,朱广才出任凤梨公司总经理,时台湾盛产热带水果菠萝,为台经济四大支柱之一。
  解放后,朱广才携全家离开台湾,经香港返回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当时李石曾已为李亚梅全家买好赴南美洲船票,但朱广才一家放弃了去南美洲,最后回到北京。他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审核工作,重要审核建议被采纳。他先后提出旱路立交桥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了中国进入旱路立体桥梁与高铁高架桥梁时代,对现代高楼大厦设计、桥梁设计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五)长女朱广聪(排行二),生于朱家大院。嫁胡鄂君,曾留学法国,化学家。胡鄂君英年早逝。
  (六)朱广馨,次女(排行三),生于朱家大院。嫁著名学者何鲁。
  何鲁与江津籍著名“白屋诗人”吴芳吉是清华预科班同学。因何鲁被英籍教师侮辱,吴芳吉等发起学生运动而被校方默退。何鲁是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该校理学院首任院长。2022年7月13日,重庆大学演出重点项目大型原创话剧《何鲁》,引发戏剧界热评。
  何鲁系四川广安人,1894年出生。1912年与江津白沙镇妻弟朱广儒、朱广相、朱广才共同赴法勤工俭学,先在东南大学、大同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任教授、教务长,后曾任重庆大学校长、科学出版社编辑。早前还创办重庆载英中学(原重庆四十六中),另在广安创办一所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何鲁曾任西南行政公署文委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数学家、书法家。曾培养了严济慈、吴有训、钱三强等三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科学家。
  何鲁一生不畏权贵,淡泊名利,曾公开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顶撞四川军阀刘湘,拒绝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拉拢。
  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行列式详论》《虚数详论》《二次方程式详论》《初等代数倚数变迹》《变分法》《微分学》等。
  197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全国各界人士均深表哀悼,极具哀荣。
  三、隐退“江湖”的朱芾煌
  关于朱芾煌在辛亥南北议和中的贡献,除了胡适有文所记外,时四川民政长张培爵也给予高度肯定。他在致黎元洪的电文中说:“朱芾煌君于南北统一之际,奔走调和,屡濒危难,卒奏肤功,大局底定,其劳不减精卫、石曾。”在总统府召开的“评功会”上,朱芾煌被保荐为有功人员。但他的功绩为何后来鲜为人知呢?
  原来,1917年他就辞去公职,专事研究佛学。他用淡然的心境对待后来发生的事,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俗世之事,他看破了红尘。其实,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袁世凯后来背叛了中华民国,朱芾煌非常懊悔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劝说袁家父子的一番苦心。少数人后来还认为这是一桩贻患国家的行为,这是他后来心归佛门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2年7月17日,朱芾煌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葬北京西山寺旁。在他的墓碑上,关于辛亥革命的经历,仅有“辛亥归国,以参加革命有功、历任要职”15个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