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理论总第75期 >2022-09-30编印

因势发展 产业融合 推动城乡一体化
刊发日期:2022-09-30 阅读次数: 作者:□黄鑫  语音阅读:
  

□黄鑫 大足区第三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市委要求,立足一域融入全局,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大足发展的宏伟目标和美丽蓝图,特别提出要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结合宝兴镇实际,破题思路在因势发展,发展主线在产业融合,融合基础在城乡一体。

着眼细处,厘清资源禀赋
  一、工业方面。宝兴镇有中小企业园区1个、规上企业9家。园区位于宝兴镇旗团村、白云村,2008年9月被重庆市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现已引进重庆健佳科技有限公司、大足区新众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建成标准厂房30000平方米。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5亿元。此外,宝兴镇域有1200余亩土地纳入大足石刻文创园整体建设规划。
  二、农业方面。梅花、雷竹、优质粮油、果蔬四大特色产业渐成气候,成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余家,产业规模达到1.3万余亩。沁旭熊猫雷竹(雷竹基地)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月斧山家庭农场开启蔬菜“触网”产销新篇章;老三·梅花基地建成西南地区最大梅花品种繁育基地,获国家“梅花定向杂交”新型实用专利。
  三、第三产业。宝兴镇共注册有企业260户、个体工商户816户。镇域以老三·梅花基地为基点,联动月斧山家庭农场、丽香果园等果蔬基地,推出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农文旅体一体化微旅游模式日臻成熟,年吸引1万余人慕名前来踏青、采果、赏梅,年产值近千万元。
  四、基础设施。交通方面:龙三路、南珠路纵横交错于场镇中心,与环城路交融共通;六福路乡村旅游公路、黄桥—观音岩旅游扶贫路、旗团—车辅干线构成了三向产业大道。境内拥有公路总里程241.98千米(不包括城市道路)。城镇方面,完成8.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和街道立面整治,建成市民健身公园、武术文化公园;场镇棚户区改造及绿化提升工程相继竣工。乡村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6600亩;黄桥、杨柳人居环境整治和旧房提升成功示范,被评为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虎形、瓦窑被评为重庆市绿色示范村;生态湿地公园、滨河健身步道、武术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
  五、自然资源。矿产方面,宝兴境内矿产资源以能源、辅助材料的建材为主,现已探明有天然气能源矿产,目前蜀南气矿已在核桃村建站,日产量可达100万方左右。经205地质队勘测,宝兴拥有优质石雕用材(砂岩矿)240万立方米,可融入文创园。水利方面,宝兴水系属濑溪河流域,玉滩湖自南向北镶嵌其中,杨柳河、宝兴河穿境而过流入窟窿河,与濑溪河汇合,然后入沱江,进长江。域内有国家大(二)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7座,山塘坪108口,河堰17处,水利设施正常储水量约300万立方米。

谋在高处,把握机遇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眼观大局。从国际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扩散,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国际政治格局动荡加剧,产业链供应链严重紊乱,全球通胀压力明显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外溢风险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艰巨,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对于这些风险挑战,必须高度重视、沉着应对。总的来看,这些风险挑战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阻挡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步伐。立足本域,处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的大足,双高铁时代全面来临、交通能级显著提升,立于崛起跨越的新潮头,迎来大有可为的新阶段。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文旅名城是国际影响力的载体,特色产业是综合实力支撑与创新活力引擎,城乡融合是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和促进城乡化合反应的必由之路。
  二、认清挑战。一是从禀赋中挖掘潜力。区位优势——宝兴位于大足城区、龙水、三驱、珠溪十字中心,是大足西南区域交通联接点、商贸交汇点、文化交流点和产业联结点。特别是大足石刻文创园选址三驱镇,为宝兴承接大足石刻文创园产业南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宝兴石材开发利用的良机。文化优势——宝兴素有“武术之乡”的称号,清朝咸丰年间武举人汪汉筹便出自宝兴。空间优势——镇域允许建设区国土空间资源1100亩,其中市级中小企业园区600亩,场镇周边500亩。产业优势——老三·梅花、熊猫雷竹、优质粮油、月斧山家庭农场及月斧山系列生态农产品,规模逐渐扩大、产销日臻进步,特别是以“蔬情画意·杨柳河”为着力点的生态农业园谋篇布局初步完成,示范引领镇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从对比中正视差距。工业引擎亟须换挡。招商引资企业落地难,固定资产投资后续增长乏力。中小企业园区储备资源未充分利用,企业孵化力度不足,园区龙头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多且单位面积产值不高。农业底盘亟须换代。农业发展支点“多而不强”,发展不集中不连片,未能形成连片示范带动;产品加工“粗而不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小而不广”,熊猫雷竹、月斧山大米、老三·梅花等在大足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其宣传包装及辐射范围比较局限。融合模式亟须换新。镇域“山、村、寺、林、湖”五位元素整合不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尚未成型,老三·梅花基地、宝兴生态湿地公园等配套设施仍不健全,旅游吸引力不足,拉动消费能力不强。城乡设施亟须换面。南珠路宽度、农村人居环境、雨污管网末梢治理已成为发展瓶颈。
  三、找准路径。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宝兴。宝兴把实现“生态美”作为融入“国际文旅名城”的切入点,“产业兴”作为建设“特色产业高地”的乡村外延,“百姓富”作为走出“城乡融合示范”的核心体现,着力在优势上锦上添花,在弱项上补齐短板。一是突出靠城靠景区位优势,提档改造南珠路,延伸“大足西南区域联接点”互联互通功能;二是盘活拓展延伸的空间优势,利用市级中小企业园区载体,以石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衔接,主动融入大足石刻文创园;三是挖掘崇文尚武的文化优势,充实武术文化载体,完善武术文化元素和拳术文化营销,努力打造渝西地区“缠丝拳”文化交流驿站;四是融合蓄势待发的产业优势,坚持走“农业生态化、规模化”之路,紧扣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主线,深度规划杨柳河流域、南珠路沿线产业,做实“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田园体验”三位一体特色旅游线路,建成大足西南区域乡村振兴示范点。

干在实处,奋力书写“兴”笔画
  一、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点缀文旅名城“兴”元素。一是提炼武术文化。深入挖掘民间武术文化历史和培育非遗传人,以武术文化为主题,建成百米文化长廊,完善武术文化广场、武术文化公园等文化元素植入,发展群众武术文化活动,筹办宝兴首届武术文化节。二是融合特色产业。倾力升级老三·梅花基地、宝兴生态湿地公园和月斧山家庭农场,引进市场主体包装运营,综合“竹、湖、月、梅”等文旅元素,构建“春分采笋雷竹林间、立夏泛舟玉滩湖畔、金秋守望果蔬稻黄、冬至闻香梅林花海”四季四景,营销“品清香雷竹、游园中百色、采丰收盛景、赏花开淡墨”的特色微旅游体验,打造集“吃、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打卡地。
  二、以文创为依、资源为引,增添产业高地“兴”色彩。一是造势而为,凿渠引流、引进没有。推动政策、资金、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提档升级企业园区基础设施;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加工企业入驻,提升“亩产”效益,增强园区综合实力。二是顺势而为,增量提质、做强现有。服务“生产”。建立“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机制,持续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单产”。助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培育规上企业1家;助力规上企业做优做特,重点支持恒安化工开发化工专利和环保设施升级、健佳饲料打造“中国蛋鸡饲料第一品牌”、大堰粮油设施提档和转型升级。加快“投产”。全力跟踪和督促在建项目进程,力争年内实现遵义联创等企业达产见效。三是借势而为,串点连线、构建共有。积极主动融入大足石刻文创园,完成450余万方优质石材资源土地修编和规划调整,严格石矿区域土地流转和建房管理;全力配合做好文创园二期(宝兴)1200亩土地拆迁安置及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建立宝兴石材加工产业园,引进石材加工企业,错位布局宝兴石材粗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
  三、以人民为心、服务为本,作出城乡融合“兴”示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立足乡村振兴大局,着力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宝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
  做强优势产业。优化杨柳河流域、南珠路沿线产业布局,实施好虎形、瓦窑4000亩“千年良田”工程,持续拓展雷竹、梅花、优质粮油、果蔬等产业规模;加大“熊猫雷竹”“老三·梅花”和“月斧山生态大米”等产品营销,建成区域“产业品牌微展厅”;延伸“月斧山农场”功能接口,续写果蔬产销“互联网+”新篇章。
  建设美丽乡村。加大散乱污企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执法深度和频率,积极发动沿河业主、农户构建共治格局。持续推广生态微湿地模式,进一步改善源头水质。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按照“旧厕改新、旱厕改良”,全域推动厕所革命。坚持以奖代补、积分评比、典型示范,开展“硬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行动,推动农村旧房改新、风貌换新,以“微改造”促进村容村貌大改观。
  升级城镇品质。一是建设精品小镇。精细编制宝兴精品小镇整体环境发展规划,依托全区城镇品质提升项目,启动实施场镇房屋改造、景观打造等工作。立体化完成老政府片区棚户区改造,建成泰和宝兴商住楼。完善场镇建筑文化元素点缀,设立龙三路、南珠路交界文艺小品。二是完善场镇管理。推行小镇“多方共管、划区细管、互联智管”管理模式,实现包括民生服务、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在内的综合治理“一张网”,切实提升管理服务的效能和水平。有序整治蓝棚顶、简易棚房等违章建筑;针对调研时群众反映的场镇“蜘蛛网”的问题,积极对接大足区经信委,助推移动、广电、通讯、联通等公司依责而改、划区而治。
  优化公共服务。探索“城+镇”互联教学模式。支持镇域中小学与城区构建区域共体办学模式,推行城乡一体化学校管理共建、教学研究共建、拓展课程共建三个层面教共体办学模式,打造新时代教共体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城+镇”医共体建设。推进远程诊疗、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解决镇域患者就地就医、跨区流动问题,提升镇级卫生院作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疾控服务能力。升级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区域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保持农村老年人生活习惯,探索“公办民营”田园居家养老和好邻养老服务模式。
  保障民生福祉。推进农村制度改革促进机制转变巩固一个成果加快衔接转化,加速“三变改革”,并联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与资金“拨转投”模式,实现“村村联、村社联、村企联”,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群众迈向共同富裕。以党建引领、综合治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为指引,巩固拓展数字宝兴治理成果,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三步工作法”深化“枫桥经验”实践,巩固疫情防控防线,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筑牢健康安全“防火墙”。开工南珠路(宝兴段)升级改造工程,完善宝兴环城路、旗团干线路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孤寡老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特殊和困难群体社会基本保障;有序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和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守护乡村文化记忆,保护好陈家院子、赵家院子等传统村落原始风貌。
  守牢耕地“饭碗”。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宣传营造全域耕地保护氛围,积极引导设施建设合理选址,强化常态监督检查,守住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基本农田三条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摸清家底,加强用途管制,精细化管理土地用途、征用和开发,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盘活撂荒地、整合连片地,做大“菜篮子”和“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