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申晓佳 近段时间,极端高温下的重庆山火,牵动着每个重庆人的心。8月26日,全市火场所有明火全部扑灭,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一结果,离不开多方支援和全市上下一心的努力。
鲜为人知的是,扑灭山火背后,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等科技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9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获悉,从8月17日起,重庆充分运用遥感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调度卫星40多颗,全方位获取火场地理数据,制作三维地形图、720°全景图、火灾态势分析图等200多张,提供影像地图服务超600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无人机打“前哨”,卫星当“天眼”
遥感技术是从航天卫星、航空飞机(含无人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简言之,它可以“透视”地表的建筑、树木等遮蔽物,真实精确地反映地形地貌。
面对熊熊山火,当人们的视线受到树木、山坡等阻挡,测绘专业无人机可以在数百米高度拍摄、扫描火场地形,并通过5G网络迅速回传影像。经过测绘人员处理,就能形成三维地形图、720°全景图等,全方位呈现火场火情、人员分布、隔离带挖掘进度等信息。
记者了解到,8月17日起,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派出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携带3架专业无人机,先后奔赴涪陵、江津、巴南等地的多个火场飞行超过50架次,顶着高温采集、处理现场数据。
而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卫星遥感图像能充当“天眼”,一图呈现一个行政区乃至全市的火场状况。
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遥感所所长丁忆介绍,国家层面对重庆灭火予以大力支持。重庆先后调度了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北京二号、吉林一号等40多颗卫星的遥感图像,生成全市火点图、火情走势图等,为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提供了精确、及时的决策支持。
为隔离带挖掘等提供信息支撑
遥感图像具体如何支持决策?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工作人员连蓉举了一个例子。
8月21日下午,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所辖山林发生火灾。经过数日奋战,8月25日,全线明火被扑灭。期间,市地理信息和遥感中心逐日更新过火范围图、火场走势分析图等。
“从图上可以看出,火场地形山高坡陡,有悬崖峭壁。人工挖掘的隔离带可能无法完全合围,灭火难度较大。”巴南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在过去,这一情况可能要等隔离带开挖后才能发现。而借助三维地形图,崎岖的山体,山中的输电铁塔、水塘、民房、公路等设施都能精确呈现,救火一方便占得了先机。
“类似的专题地图,我们为全市火场都制作了。”连蓉介绍,从8月17日至27日,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技术团队加班加点,共制作专题地图超过200张。在挖掘隔离带、设置取水点、分配人力物力时,现场应急指挥部能依据专业地图,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路线,让灭火更加高效,减少资源浪费。
继续助力山火巡查火情预警
“虽然全市火场明火都已扑灭,但我们的工作并未结束。”
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遥感所主任工程师罗鼎介绍,重庆已经应用了火情遥感卫星监测服务。卫星可以通过红外遥感技术监测森林地表温度的变化,一旦发生火情,地表温度急速升高,监测系统就会报警,时间响应和空间精度都很高。
同时,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正在与南岸区林业局联手进行南山森林防火巡防。通过无人机开展应急测绘视频采集、实时投屏、喊话照明等,及时巡查南山片区森林防火卡点,低空视频画面有火点与浓烟信息,也能智能快速识别与精准定位。
此外,通过调取火灾前后同一地点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还能为火灾后的山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得益于近年来重庆的大数据智能化领域迅速发展,我们的遥感技术应用也越来越成熟。”
丁忆介绍,今年6月,重庆市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统筹服务系统上线,可为农业、水利、城市管理、交通、应急、生态等行业及相关部门提供遥感影像保障。
本次山火中,遥感图像传输通过服务系统的专用网络进行,不仅速度更快,还确保了信息安全。下一步,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将积极配合全市相关行业,继续提供高效、及时、准确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