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理论总第51期 >2022-08-26编印

以产教融合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刊发日期:2022-08-26 阅读次数: 作者:涂春元  语音阅读:
  

□涂春元  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形成地区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和院校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重要推手。按照大足区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立足大足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资源和经开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良好基础,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对助推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情况
  大足区现有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35000余名,教职工1240余名,开设以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人才为对象的专业120余个,拥有市级骨干专业5个,重庆科技职业学院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校企共建“双基地”6个,专业实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创新中心1个,重庆科技职业学院成功申报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
  双桥经开区作为全区工业主战场,在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将依托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近两年,双桥经开区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工业发展规模超过全区的50%。全年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科技创新人员达到460人,专业技术人员3540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科技型企业205家。建成研发机构14个,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11家,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0家,获得授权专利240件。

主要问题
(一)观念创新不足
  一是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双桥经开区辖区内多数企业以制造业特别是加工型企业为主,受工业惯性影响,往往对机械、技术的创新需求不多,创新投资回报刺激不足,容易导致辖区部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创新投资意识。二是院校办学理念不新。部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上,多以就业率高、报考人数多、人才需求大等市场化思维为导向,没有从对接地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利于院校和本地企业在人才输送、延伸培养和技术攻关等方面的衔接合作。三是校企对接渠道不多。6所高校虽然不同程度都与双桥经开区的企业有各种合作或联系,但方式多为顶岗实习、毕业生输送、工厂基地参观、企业专家到校短期授课等表象化的非可持续性简单合作,缺乏校企深度沟通。
  (二)制度创新不足
  一是绩效评价体系不明确。专门针对辖区企业与职业院校融合教学的支持、指导和绩效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很难通过评价体系获取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往往缺少动力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到与院校的合作中去,不利于高效推动学校、企业双方资源畅通流动。二是产教协同机制不健全。院校专职教师因教学压力和考核机制的不同,缺乏参与地区产业协同的时间和动力,而企业更注重经济利益,很难组建专门的教学服务部门,因此辖区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三是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辖区企业与院校在合作办学或共同研发中对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共创共享机制尚待完善,一定程度导致双方合作意愿不强或后续合作力度减弱等问题。
  (三)措施创新不足
  一是本地校企合作不深。在足六所高校中,仅有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与重庆长足飞越科技有限公司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其余高校则更多地与重庆主城或外地企业合作,校企本地深度融合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主体活力激发不足。从公布的数据看,大足区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在主城都市功能区中还处于中间位置,较全市平均水平仍低0.48%;大足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其中双桥经开区47家),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还不够高。三是双师培养力度不够。大足区各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比普遍在50%以上,数量上虽有一定优势,但“双师”质量不够高,部分企业骨干只有少数到校授课,部分学校“双师”教师只有企业挂职经历而并未深入过企业一线,导致师资质量名实难副。

对策建议
  (一)推动职院办学三个转变
  一是推动办学理念转变。引导在足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理念由市场需求主导向“市场需求+地方产业”双主导的转变,立足双桥经开区特色产业建立专业集群。比如,围绕汽摩产业,搭建涵盖热处理技术、模具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跨院校专业集群;针对静脉产业,从拆卸、提取到重熔的链条上下游专业集群;依托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开展在足院校与区外高校的智能网联技术跨区域合作专业集群。二是推动办学主体转变。企业深度参与院校办学,是打破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高校热企业冷以及人才供需“两张皮”等矛盾的有效途径。建议支持双桥经开区重点企业以订单班培养、联合职院进行专利研发(技术更新)、承担1+X证书试点任务等形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主体之一,或是借鉴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的模式打造“混合所有制学院”,更好实现在足院校与双桥经开区产业的创新融合。三是推动办学模式转变。双桥经开区作为市级电子关键部件建设基地,盛泰科技等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重庆电信学院等高校具备相应的专业支持,应进一步引导双方共建特色鲜明的摄像模组智能制造专业,建立一套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产业发展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与共性难题的办学体系,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辖区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二)实施校企融合三个共建
  一是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利用双路街道鲜花港小区空置门面房、龙滩子街道老川汽厂空置厂房等双桥经开区辖区范围内的国有闲置资产,打造大足区职业院校学生或回足返乡毕业生创新孵化基地。针对双桥经开区现有或即将打造的汽摩、静脉和大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高校师资+企业专家+学生团队”为框架的创新创业模式;借助大足区汽摩商会等行业平台,推动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出台共创共享资产评估机制,促进企业投融资与职院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对接。二是共建人才培育平台。双桥经开区搭建平台,探索校企共育人才成长机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在足院校尝试设立“特供班级”,学院按照企业要求录取、授课与考核学生,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由企业对院校授课教师进行资质认证,建立核心教师培养方案,人才培育从学生扩大到学生加教师。三是共建信息融合平台。以“互联网+”为背景,引入“企业平台+职业教育”双向沟通模式,建立双桥经开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企业主要侧重于人才招聘、技术需求、行情分析等信息发布,院校则可以从教学服务、企业对接、课题合作等方面展开链接。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匹配辖区企业产业端的用人需求和院校教育端的人才供给,更为便捷地针对辖区产业与各职业院校在产业人才培育、校企项目合作、技术更新研发等方面提供“点对点”的信息化服务。
  (三)引导企业资源三个进入
  一是企业资金进科研。积极支持企业资金向职业院校的科技研发倾斜,鼓励辖区有实力的企业一家或多家联合与院校共建具有产教融合型科研实训基地和生产性独立企业法人双重属性的“合资”公司。让学生以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按照“2+1”学制(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厂学习)分阶段参加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训。在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双桥经开区更高质量打造特色产业高地。二是企业技能进课程。一方面引导辖区主要行业企业的岗位实用技能进入在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域,建立“标准理论+企业项目”课程体系,比如与双桥经开区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汽车零部件煅造技术、热处理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将双桥经开区重点企业优秀的制造工艺引入到校园课程既能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又将为企业培育更多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进基地,将企业生产管理实践操作引入职院实训基地,如职教中心石刻实训基地引入文创园企业孵化模式。三是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提炼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企业文化,讲好本土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与职院学生专业相关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将“三线精神”、重汽文化、老川汽厂故事等植入到大足区各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足区、双桥经开区和本土企业的认同度、荣誉感,也将进一步引导职院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达到以文化城、以文育人的目的。
  (作者系大足区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