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示范的“先行者”
——对大足棠香人家“都市后花园”建设的思考
□李福明 大足区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全力做好“城乡融合示范”这篇大文章。棠香作为城区街道,乡村紧邻中心城区南北两翼,区位优势突出,其中文旅项目“棠香人家”是街道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大足区委书记陈一清在今年3月调研棠香街道时指出,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勇担当、作示范,打造“棠香人家”“升级版”,做靓大足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建设又见炊烟的“都市后花园”。棠香街道决心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出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样板。
基本情况
“棠香人家”项目位于和平村、惜字阁村,地处大足城区北郊,幅员面积14.24平方公里。项目发展至今,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牢牢抓住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牵引,统筹开展基础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三大行动,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土文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旧貌换新颜”的美丽蝶变。和平村2020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重庆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惜字阁村获评2019年重庆市文明村镇。
(一)三大行动让乡村“底色更靓”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改扩建“四好农村路”11公里,建设健身步道7.6公里、旅游公厕4个、旅游停车场2个,初步统一道路标识标牌。安装天然气981户,实现自来水户户通,重点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玉河水库即将改建为小Ⅰ型水库。风貌改造焕新升级。改建危旧房108户,实施农房风貌改造463户、庭院美化692户,门前绿化率达95.6%。实施5公里道路景观提升项目,全线铺设条石以拓宽路肩,种植翠芦莉、格桑花、向日葵等花卉50余亩。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安装污水管网5.6千米,建有污水处理站1座、无害化厕所1000余个,卫生厕所改造率95%以上。实施龙塘沟段、玉河沟5.7公里生态河道改造,道路、水系两旁植树1万平米,彩化森林2500亩,森林覆盖率超60%。垃圾“户定点、村收集、区转运”高效处理,实现全覆盖。
(二)特色产业让乡村“底气更足”
项目规模化种植枇杷850亩、草莓100亩、红豆杉2000株等,发展有桂苑生态火锅城、东禾坝、姜家院子等农家乐8家,注册区域品牌“乡篓篓”一个。惜字阁150亩海棠园包含10余种海棠品种5000株,“赏花—餐饮—住宿—土特产”的旅游经济闭环已初具雏形,年接待游客数量约10万人次,2021年实现收入300万元。“稻+”项目已完成550亩水稻播种与鱼苗投放。
(三)本土文化让乡村“底蕴更厚”
已初步挖掘以永昌寨遗址为代表的昌州文化与军屯文化,海棠园为代表的海棠文化,歇气岩为代表的剿匪文化,天中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姚家姑娘为代表的武术文化。筹建村史记忆馆2座,用厚重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为项目增色添彩。
(四)城乡一体化让乡村“底盘更稳”
深化改革试点。和平村村集体与600余户村民签订协议租赁土地550亩发展“稻+”项目,有效盘活60%撂荒地。宅基地改革、数字乡村试点等改革正有序推进。探索土地入市。惜字阁海棠园提档升级规划中,已计划将园区旁2亩可建设用地划为民宿建设开发地。公共服务均衡共享。除就近享受城市服务配套外,和平村还有养老机构2个,已建立起“中心带站”“互助养老”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棠香故事会”品牌,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村级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场所配套齐全。项目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娱有所乐。“三治”融合基本实现。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组织8人“乡风文明监督队”,以“扫干净、码整洁、改习惯”为要求破除旧习、陋习,定期组织“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与“法治课堂”活动,建成“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当前问题
当前棠香人家项目已初步具备乡村旅游各项要素,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向好,但从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融合度等角度来看,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
一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度、广度和精细度均有所欠缺。龙塘沟、玉河沟虽已实施生态河道治理,但水体清洁度、清澈度距离游客“赏水、亲水、乐水”还有差距。垃圾的源头分类和减量的执行力度不够,城乡的垃圾收运、处理的效能还存在明显差距,缺少清洁队伍开展常态化清扫。村域整体环境干净整洁,但部分村民庭院乱堆乱放、彩钢棚难拆等情况仍然存在;项目内部发展不同步,和平村环境改善优于惜字阁村。
二是风貌改造提升的特色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农房改造的风格并未在多样中形成有机统一,要素堆叠过多,色彩搭配“乡味、土味、原味”不够。项目本土的海棠文化、昌州文化等文化元素体现不明显。农房外墙零星进行了墙体彩绘,但仅分布在和平3组和惜字阁1组附近,面积和规模不够。大部分庭院的美化绿化还处于“未开发”状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产业发展总体支撑度不够。和平村“稻+”是目前棠香人家项目的“拳头产业”,是留住村民、凝聚力量、带动致富的希望,但仍面临缺少专业运营团队进行科学管护指导、未打通“产销一体化”通道的窘境。另外发展的枇杷、草莓、西瓜等产业规模较小,缺少特色品牌。惜字阁村的情况更为突出,对可开发研究的海棠果加工产业缺少人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四是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较低。乡村设施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村民的观念意识呈现“一前一后”的状态。主观上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客观上部分村民观念意识较为固话、思想较为保守、眼界不够开阔,推进自治有难度。另外,法治和德治教化活动形式相对单调、内容不够丰富、吸引力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教化效果,难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五是人才和青年劳动力存在较大缺口。客观层面,当前两村外出人口合计占比约20%,其中区内11.9%、区外8.1%;60岁老人占比15.9%,五年内返乡大学毕业生仅3人,面临“中坚力量少,老龄化严重,青年人回流少”的困局。主观层面,棠香人家处于提档升级初期,针对性的引才政策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吸引力不够强;对本土的农业技能人、“双带”青年等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农业、旅游产业相关培训还不够。
(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程度还不深。在城乡“三生空间”的总揽下,对于如何有机融合村庄规划、旅游规划,并推动棠香人家在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总体规划中发挥作用思考不充分,高度还不够。二是基础设施联通还有待完善。虽然自来水已实现户户通,但因海拔高度产生的抽水压力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天然气安装覆盖率还不够高,惜字阁村道路两旁的路灯欠缺,电网、网络基站覆盖等方面也亟待完善。三是公共服务整体质量还有待提升。村级“互助养老”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服务跟不上,参与度较低;文化产品供给多样性不足,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四是尚未充分发挥改革优势。两村闲置农房比例约为19.8%,仅有1.3%得到盘活利用;对于土地入市的探索不够多,仅有海棠园旁2亩地已纳入规划;“稻+”还未形成完善的分红细则。
(三)“棠香人家”项目建设方面
一是旅游规划散而不全。先后引入多家设计公司针对道路景观提升、海棠园提档、景区园艺等具体板块进行多轮规划,但规划较为凌乱、串联性不强、协调性不够。二是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一座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等数量偏少,标牌导识系统还达不到景区标准。三是餐饮娱乐业态不全。当前项目内餐饮以农家菜为主,高中低端定位不清晰、谱系不完整,以社交、休闲为主的业态布局偏少。四是民宿开发建设进度较慢。待客和留客能力不足是当前项目的最大短板与痛点,作为先行先试的海棠园民宿区,暂停留在规划层面,招商引资渠道不畅,导致“锁不住”游客的脚步,难以转化为现实收益。五是景点打造有难度。项目内文化“食材”丰富,但怎么“炒”、怎么“炒”成一桌菜,办法还不多。六是缺少专业的景区运营团队。项目除了建设之外,还需要专业团队承接运营,而相关从业人员也较为匮乏。
发展对策
棠香人家不仅仅是和平村、惜字阁村村民世代守望的家园,也是棠香街道的乡村文旅品牌,更是全区人民怀抱自然、追忆乡愁的“都市后花园”。因此,在全方位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的同时,又保持“城是城,乡是乡”的鲜明特点,“棠香人家”将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一)坚持在“统”上做文章,在城乡规划中有机整合棠香人家旅游规划
一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建议在大足区规委会工作架构下建立规划编制联席(扩大)会议机制,对城乡、土地利用、村庄、文旅等规划进行统筹研讨,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高质量编制旅游规划。紧扣《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两个细则,评估“棠香人家”项目得分,强化顶层设计,查找漏洞,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三是充分吸纳群众意见。通过小组会、院坝会等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建议。采取视频互动问答、网络问卷等方式整合分析城区居民对乡村游的诉求。发挥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架起“民呼我应”的桥梁。
(二)坚持在“兴”上下功夫,以“都市后花园”建设为打造大足版“富春山居图”赋能
一是持续发力整治人居环境。严格以景区标准推动人居环境提质升级和长效保持。可借鉴南川大观镇金龙村经验,建立保洁队伍,给予补贴激励,统筹改厕、垃圾收运、清扫保洁、河道清淤等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是以海棠装点乡村风貌。坚持“棠香要处处见海棠”的理念,丰富海棠种植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鼓励村民在院落种海棠,发动辖区机关单位对接农户,以差异化、个性化为导向共同打造“一院一景”的海棠小院,定期开展晒美评比活动,用“小景”撬动“大景”。
三是精心培育特色产业。以推动“大丰大足·共享共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行动为抓手,围绕“稻+”产业,发展“水中经济”,以水稻产出兜底,打造推广稻香鱼虾蟹贝品牌,开辟捉鱼摸蟹体验区和农耕体验区,培育孵化研学基地,招引餐饮企业配套入驻,吸引游客就近加工,形成消费闭环。探索发展海棠果加工产业,加工海棠果干、酿造果酒;在海棠树下选种矮株型开花药材,发展“林下经济”,以期与海棠花季观景产生“叠加效应”。
四是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两委”干部战斗力,积极推进“云号手”工程,利用“爱大足”平台开展数字化治理。丰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将“乡村身边事”改编成节目定期演出。结合村情实际重新编制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发挥其教化和规范村民的“导向标”作用。
五是多维施策壮大人才队伍。在留才、育才和引才上多管齐下,与大足区农广校、大足区职教中心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针对文旅产业设计融合培养课程,既培育好本地人才,也培养专业人才。建议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和“情感号召”加强人才回引,并通过文旅产业发展给予本地人才成长希望。
(三)坚持在“融”上求实效,倾力打造城乡共建共享共富的示范样板
一是夯实设施联通基本盘。配合建设宝顶山至北山、城区快速通道,建议将棠香人家作为全区景区交通专线中的重要节点。加快玉河水库改扩建,为“稻+”项目提供灌溉水源保障。争取光线、5G基站落地,实现天然气安装全覆盖。
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中心带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广“四元互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让辖区老人共享景区康养福利。优化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能力,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活动,鼓励村民组建兴趣小组,丰富精神文明生活。
三是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在辖区内全盘摸排统计可入市用地,做好统筹评估。加快完善海棠园旁建设用地入市手续,推进民宿设计建设落地见成果。建议开发农村闲置资源地图App,多渠道盘活闲置农房发展餐饮、娱乐等旅游业态。
(四)坚持在“游”上出实招,全力推动棠香人家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是全面升级旅游设施。推动游客服务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联建共建、服务融合、运行分区,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对标景区标准重新设计修建一套融合海棠和昌州文化的标识引导系统。增加旅游公厕和停车场数量,并做好合理规划布局。
二是串联打造文化景点。重点挖掘文化与故事,将其融入道路节点的景观小品建设中。运用AR/VR等科技手段“重建”永昌寨等景观,以肖家店子传说、歇气岩剿匪等故事为蓝本制作舞台剧,赋予游客视、听、感、思复合式体验。通过内部交通线有机联结景点,提供1—2条精品游览线路。
三是丰富优化景区业态。聚焦回归乡野、放松心情的需求,精准定位游客偏好,既布局“小而精”的高端土家特色菜、土鲜火锅,也布局受年轻人喜爱的农家咖啡店、居酒屋等,同时设计军屯、剿匪为主题的剧本杀、桌游等项目,通过年轻人集聚带动人气。
四是加快完善民宿配套。可借鉴铜梁区荷和原乡的经验,租赁整合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专门负责运营。引进企业承包民宿和配套景观设计,推动海棠园中高端民宿区落地。
五是招引专业团队入驻。全力配合鑫发集团做好景区全域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议从区级层面引进旅游专业运营公司开展合作运营管理,促进景区运营标准化、规范化。号召公司吸纳村民成为景区从业人员,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
(作者系大足区棠香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