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46期 >2022-08-19编印

走近“身边的好医生”
刊发日期:2022-08-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编者按>>
  近日,大足区开展评选的2022年度“大足好医生”名单出炉,157名医务工作者上榜。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投身健康大足建设,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本报采访报道部分“大足好医生”,营造树典型、学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大足区医疗事业发展。

做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访大足好医生、大足区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李成菊

□新渝报记者 王雨诗  她从医近三十年,始终怀揣一颗悬壶济世的热忱之心,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干劲儿,精进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筑牢了一堵抵挡病魔的保护墙,她就是大足区中医院脾胃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成菊。
  对于李成菊而言,想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生,技术过硬是一切的核心。她认为,学习能力是精湛技术的保证,只有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认真研习中医经典古籍和现代医学,紧跟先进的前沿技术和设备,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诊疗。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李成菊每天都要面对复杂而繁重的诊治任务,但她在和患者打交道中,特别的“有一套”。“有些患者比较着急,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还比较固执,与他们交流要保持耐心,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李成菊说,要始终对患者保持热心肠,不仅要注意解决患者身体的痛苦,还应该多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让病人产生信任配合治疗,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84岁的袁兴全老人是一名常年饱受肠道畸形困扰的患者,他常常发生肠道梗阻,出现呕吐、腹胀、腹痛以及排便异常等情况,每次发病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李成菊。“我信任她,就是半夜给她打电话,她都会随叫随到,从来没得半句怨言。”袁兴全说,他的病来得急来得重,经常需要住院治疗,他的子女不能一直陪在身边,李成菊便对他格外照顾,不仅随时关注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每次查房都嘘寒问暖,嘱咐他各种注意饮食等事项,让他觉得很安心。
  面对众多赞誉,李成菊显得十分淡然。“我特别喜欢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的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李成菊说,医学的最大价值是安慰和帮助病人。未来,她将继续不负白衣荣光,抱以大爱的人文关怀,精进自身技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除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做一名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让青春在医疗一线绽放
——访大足好医生、大足区智凤卫生院全科医生梁小勤

□新渝报记者 张玮  8月17日上午9时许,一位中年妇女因为过敏来到大足区智凤卫生院看诊。“你吃早饭了吗?”全科医生梁小勤一边查看妇女身上的红疹,一边关切地询问。
  经过仔细检查和详细了解,梁小勤赶紧让她先去吃早饭,并立即给她开擦拭的药水,缓解瘙痒的症状,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因为着急出门看病,来不及吃早饭的妇女听到梁医生的嘱咐,很是感动,连声感谢。
  这就是梁小勤的工作日常,这种日常持续了8年。
  梁小勤2014年大学毕业便来到智凤卫生院工作。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她,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快就成长为了院里的年轻骨干。加之勤学好问,对病人认真负责,收获了医院领导以及病人家属的一致好评。
  2018年初,医院将梁小勤派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深造。梁小勤进步神速,她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我必须尽全力认真学习,才能回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2019年2月,学成归来,梁小勤成为了智凤卫生院第二位全科医生,她深知,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智凤卫生院设置了发热筛查点,梁小勤作为筛查点的负责人,认真组织开展预检分诊、核酸采集等各项工作。
  疫情防控的同时,梁小勤也积极做好日常医疗工作。2021年上半年,黄连社区彭某因为头昏、心慌来到卫生院。
  “他一个人来的,描述的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并不典型。”梁小勤介绍,彭某服药半小时后,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梁小勤果断对他进行了心电图的复查,结果发现有心肌梗死的征兆,她立即联系上级医院,将彭某及时转送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彭某转院治疗期间,梁小勤多次致电随访,了解他的治疗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
  “后续的随访工作需要重视。”梁小勤坦言,“这对我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给病人带来温暖。”
  此次荣获“大足好医生”称号,梁小勤表示,这既是激励,更是鞭策,未来,她会继续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热情,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仁心仁术彰显医者大爱
——访大足好医生、大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杨彪

□新渝报记者 毛双  “杨医生,多亏您这段时间对我父亲的医治和照顾,他才能恢复得这么快,真的太感谢了!”8月17日,大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老刘即将出院,临走时女儿刘女士找到主治医生杨彪,连连向他表示感谢。
  对于这样的场景,杨彪早已习以为常,但每次都能从中收获满满的感动。这激励他不断学习,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杨彪今年36岁,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是大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从医11年来,他没有接到过一次投诉,在病患中有口皆碑。
  “医者父母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在每次的救治过程中,除了竭尽全力治疗病人的身体,还要给予病人和家属人文关怀,给他们鼓励和安慰。”说起治病救人,杨彪颇有心得,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医生啊,快救救我女儿……”一天深夜,一名母亲怀抱着一个不足一岁、昏迷不醒的女婴,慌张和恐惧让她崩溃大哭。
  “别急,先缓一缓,有什么问题交给我们医生。你先给我说一下孩子怎么了?”当晚正值杨彪当班,他一边安抚孩子母亲的情绪,一边询问情况。原来女婴从床上摔下,撞伤了头部。杨彪立马安排检查,结果显示女婴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引起脑疝,如不及时救治,有生命危险。
  时间紧急,杨彪分析检查的各项指标,决定立马给女婴实施开颅手术。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孩子最终脱离危险,半个月后治愈出院。事后,孩子母亲向杨彪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去年3月,大足区人民医院组织援藏医疗队到察雅县开展援藏工作,杨彪随队来到察雅县,担任察雅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在援藏期间,他带领科室建立了标准化的诊疗规范,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居民的医疗手段,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
  当年8月,杨彪成功为一名7岁藏族女孩实施了颅脑损伤开颅手术,这起手术也是察雅县首例小儿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术后第二天,孩子恢复意识,脱离生命危险,家长向杨彪敬献了哈达,藏汉一家亲的深深情谊让杨彪十分感动。
  今年7月,结束援藏工作后,杨彪回到大足区人民医院。相比援藏的辛苦,杨彪说收获到的感动和成果远胜于此。他将总结这次援藏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