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理论总第41期 >2022-08-12编印

聚焦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
刊发日期:2022-08-12 阅读次数: 作者:大足区铁山镇 周诗旋  语音阅读:
  

□大足区铁山镇 周诗旋  “十四五”时期,大足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大足区农业资源丰富,产业融合发展独具特色、优势明显,如何有效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需要进一步明确大足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水平不高。目前,大足区农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存在明显的短、窄、薄的特点。首先,农业产业链短,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延伸主要集中于农产品加工这一环节,但目前的加工率只有40%至50%,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产值比重为0.8:1。其次,农业产业链窄,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基本产业链横向拓宽不够。比如黑山羊产业这条基本产业链,已横向拓宽出养殖、销售产业链,除此之外,这种价值链横向拓宽的产业链就很少了。最后,农业产业链薄,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链上各个链环规模小,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导致整个农业产业链竞争力不强。
  (二)农业产业的人才聚集效应不够。大足区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处于规划布局和建设期,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园区建设与大足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等宏观经济规划不完全匹配,还处于磨合期,相关政策的整合支持力度还比较小。其次,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下,园区的技术展示功能强而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带动力不够,以至于园区内中小型企业多、生产企业多,而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高科技企业少,吸纳人才的能力不足,能够提供的人才岗位不够丰富,导致掌握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高科技人才不多。
  (三)农业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乏力、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制约大足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的“瓶颈”。对于生产智能化方面,农业产业数字化应用主要集中于一些大中型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和养殖场,由于成本及政策补助等原因,小规模种植地和养殖户基本没有应用。管理数据化方面,当前主要用于电子政务,绿色食品产品溯源、气象信息服务、数字种业、渔政监管等方面,企业管理应用相对较少。经营网络化方面,电子商务覆盖率还很小,而微信朋友圈、抖音较多,微信小程序、手机App还较少。服务在线化方面,主要集中于农业部门的益农信息,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数据获取方式单一,市场信息、经营数据等信息无法收集,对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性不足。
  (四)产业间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发达地区相比,大足区农业产业仍采用传统发展模式。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降低农业产业附加值,还大大缩减了产业间的关联性,使乡村农业产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特色农产品开发及新业态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凸显大足区农业产业特色,也未能建立起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很难达到统一要求,缺少品牌效应,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足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制约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发展建议
  (一)立足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商品生产基地。利用农业园区专业优势,考虑市场需求导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主导产业和产品等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市场”的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园区龙头企业为主进行农业产业链设计,聚焦产业链价值较高的规划、研发、加工和品牌营销等环节,通过技术研发和品牌培育等方式来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形成产业链规模化经营,构建农产品产业链的利益整体,及时掌握、发布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组织指导龙头企业和大农户,生产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强、品牌差异化高的农产品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聚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二)强化“政产学研用”,支持建设人才发展孵化器。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园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努力推动园区经济工作和人才工作融为一体,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鼓励和支持园区打造农业人才发展孵化器,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力度,建立风投基金,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灵活园区农业高科技企业产权体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以技术成果入股,与其领办、合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吸引科技成果入驻园区转化。引进大院大所到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构建院(所)企人才和科技联盟,实现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共享,改善创新条件,搭建创新平台。
  (三)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数字化示范试验基地建设。根据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公益性质,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补齐农业产业数字短板。制订农业数字化相关标准,加强监督,规范管理,推进数字化硬件设备与软件产品的地方标准制订,规范传感识别、分析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等农业数据标准。对于财政支持的农业数字化项目,将物联网、智能设备、遥感、无人机等技术作为标准化项目建设,实现农业数据采集“天、地、空”一体化,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质量。以市“三农”大数据平台为基础,针对采集数据,进行分布式储存和分析,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各个环节的数据库,建成全产业链数据储存分析系统。打造普惠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通过农业数字平台,获取农产品交易、价格、市场需求预测等数据,提供农产品营销在线支持服务,拓宽新市场、新渠道,打破农产品交易时间和空间限制,链接农业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四)优化产业机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对大足区农业资源进行运用和整合的过程中,以加强产业间关联性为原则设计规划农业园区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借助大足区地理优势、文化优势、自然景观,发展多元化农业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产品深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技改扩能,提升发展效益质量,推动农业企业生产向“精”“深”跨越。深入探索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在充分融合品牌效应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区分度,一方面加快应用数字营销、品牌营销等多样化整合营销方式,切实加强理念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品牌传播影响力,有效强化品牌力量,提升农业产业软实力,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确保充分释放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