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邓洪平教授团队)在重庆市特有极小种群植物缙云黄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全面揭示了缙云黄芩根际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该论文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微生物学谱》(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
该论文在两个海拔区间下研究了现存缙云黄芩种群的土壤特性和真菌群落。结果表明,海拔与土壤含水量是缙云黄芩种群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驱动因素。此外,低海拔组种群比高海拔组种群的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要高,这也部分解释了缙云黄芩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的原因。
“团队完整揭示跨全分布区的海拔大尺度缙云黄芩根际微生物组多样性及功能,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西南大学博士左有为表示,这将为缙云黄芩等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育苗野外回归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据介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现存种群数量少、栖息地有限、遗传多样性低、种群结构衰退、人类干扰严重且分布地域狭窄、天然更新差、灭绝风险率高的濒危植物物种。目前,大量极小种群植物随时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危险,而一种植物灭绝会影响其他10至30种生物的生存,物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该研究获得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重庆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及重庆市林业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的支持。近年来,邓洪平教授团队在崖柏、桫椤、缙云黄芩、荷叶铁线蕨、丰都车前、金佛山兰等物种保护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