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15期 >2022-07-07编印

驿路同行 相聚邮亭
刊发日期:2022-07-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胡子昭文化广场。

胡子昭文化广场。

  

驿路传情,大美邮亭。多彩邮亭,处处有景。邮亭鲫鱼

  邮亭,自秦汉时起就是上到重庆,下达成都必经之驿站,为成渝交通咽喉,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乡建制,取名邮亭。是重庆市首批小城镇试点镇、全国重点乡镇。
  邮亭镇是大足区交通重镇。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客运高速铁路专线经镇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邮亭镇是大足区工业强镇。静脉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达,已成长为大足区工业中心之一。
  邮亭镇是大足区农业大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色美食“邮亭鲫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邮亭镇是大足区人文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发端秦汉的成渝古道“东大路”,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呵护包容”的独特驿站文化以及“开放”“好客”“热情”的地域人文精神,为全区“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引入了新的内涵和提供了新的注解。
  海纳百川聚众气,会客厅里品家宴。当前,邮亭正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围绕“工业兴盛、城镇靓丽、乡村富足、生态文明”四篇大文章,在“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的号角指引下,以崭新形象奏响发展最强音。
  等你:驿路同行,相聚邮亭!

张养性与邮亭
  据《大足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大足县知县张养性撰《邮亭公署旅馆记》碑文,这是已有关于邮亭地名的官方记载,也是研究古昌州不可多得的文献。此文虽有宣扬封建等级观念的局限性,却也是对五百年前邮亭社会生活的还原,读者可通过此文一窥当年邮亭驿站往来不绝、繁华富庶的风采。
  《邮亭公署旅馆记》全文如下:
  邮亭,大足土也,距大足城百里遥,东永川,西荣昌,各相去五十里。从夔渝东来过邮亭,永川送之;从锦官西出邮亭,荣昌送之。大足送往迎来兼之。盖以土故公署垣墙,诸品具器用,大足独肩其任,而永荣不与焉。夫路当四冲,上司贵人,以月计;承舍诸差,以时计。上司贵人随带仆从有规,而承舍诸差杂沓,旋马堂室,污秽不堪。随修随坏,随备随损,盖不胜其劳,亦不胜其费,百里应接不及,啧诟随之。于是,度仪门外东构旅馆,以处承舍诸差;设马厩,以处夫马。诸器具称是。是故,上下有章,贵贱有等,宾至如归,而行旅愿出其途矣。主其事者,知县张养性;赞其义者,县丞徐文质;董其工者,典史覃尔霖。
  白话译文:邮亭,归大足管辖,距大足县城一百里,东接永川,西邻荣昌,各距五十里。重庆经永川送来的邮件,成都经荣昌送来的邮件,大足送往重庆、成都的邮件,都在邮亭汇集、中转。因为收发邮件在当地旧公署的院墙内,用的也是里面的各种器具,所以大足独自承担了这项工作,而永川、荣昌没有参与。邮亭地处要塞,四通八达,上司贵人,每月光临,邮差衙役,随时可见。上司贵人带着仆从来公署旅馆居住,有规矩,守礼仪。邮差衙役则人多混杂,行为不羁。其居住的房间简陋狭小,污秽不堪,里面的东西随时在修理补充,又随时在损坏丢失,所以旅馆老板累得受不了,经济承担不起,以致方圆百里的旅客都无法接待,这又招来旅客的抱怨责怪。于是,我们打算在正门外以东的地方建一处旅馆,用来安置邮差衙役。旅馆设有马圈喂养马匹,配置与其档次相称的各种器具。所以,上下有规则,贵贱有等级,要让不同的人都能在邮亭找到合适的住处,都能有回家的感觉,要让旅行的人也乐意从这里经过。工程的决策者是知县张养性,主持者是副官徐文质,监督者是典史覃尔霖。
  (译者:四川传媒学院高玮)

胡子昭与“达达墓”
  胡子昭(公元1361—1402年),字仲常,原名志高,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子昭,今大足区邮亭镇东胜村九龙滩人。据《大足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初年,胡子昭迁任兵部左侍郎(正三品,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因主张“削藩”以巩固国家政权,反对地方割据,被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杀害于南京,时年41岁。监刑诗曰:“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明正德十年始得平反昭雪,追封兵部尚书,后又追封太子太保。他是昌州地区历朝历代官阶最高、声望最著、影响最大的历史名人。其忠贞不二、一心为国的品质在四川乃至全国,尤其知识分子中有广泛的影响。称其“抗节不屈”之名“天下知之”,“与比干、伯夷、叔齐比肩”。
  靖难之役后,胡子昭因反对朱棣篡位在南京被杀害,传说就义时已经尸骨无存,有一百姓感念其精忠,偷偷地留下了他的一缕头发。明正德十年,巡按四川御史熊相始上奏朝廷,始朝廷平反昭雪,建忠孝祠于大足之南。明万历二年,建衣冠冢于邮亭东胜村九龙滩旁,墓里仅埋其一缕头发,民间俗称“达达(音似,四川土语,意为头发)坟”。达达墓历经400余年风雨洗礼,香火不决,祭祀不断,今墓、碑犹存,可见“子昭”二字,落款“十二月十日”。
  胡子昭祖籍江西庐陵,祖父胡通海,元末进士,任四川昌州知州。一日,胡通海路过邮亭镇,见九龙滩山势雄伟,水流清秀,山花竞放,喜不自禁,遂选址造房,定居九龙滩,不再回江西老家。胡氏族谱记载其居住地为“棠山脚下”,即今大足县邮亭镇东胜村九龙滩,此地也一直是胡子昭后人世代居住之地。因此,大足区为胡子昭祖籍地应无争议。但因其父胡复初曾任荣县东川书院先生,胡子昭本人也在荣县有过一段求学和生活经历,四川荣县也一直把胡子昭作为本地名人来祭拜,遗迹、诗词甚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足籍著名国学大师杨明照在和家乡领导宋朗秋交谈时谈及大足古代名人话题,提醒说“胡子昭是大足名人,是大足出的最大的官,不要被荣县争去了”。遂引起宋重视。此时,大足上下甚至胡子昭是何许人都不知道,宋回县后随即查阅考证古《大足县志》,根据邮亭“达达坟”终于找到了胡子昭是大足人的蛛丝马迹。1996年,宋朗秋组织大足部分专家学者前往邮亭进行考察。在“达达坟”和附近胡氏子孙一起进行了文物辨识和资料收集,证明所谓的“达达坟”就是胡子昭的衣冠坟。后再次翻找史料,实地走访,在大足也找到了胡子昭的祠堂。1513年,明朝庭命大足县令康圭为胡子昭建忠义祠于县南(今邮亭镇烈火村胡家湾),又建衣冠冢于今大足县邮亭镇东胜村七社九龙滩,立碑墓前。清朝又建忠臣祠于大足县县城城皇庙右壁(老北街原大足中学与县武装部之间,解放后拆除,现为商业步行街),命有司春秋进行祭祀。一代英烈胡子昭身前、身后事最终才让后人知晓。

张大千邮亭奇遇
  画坛巨匠张大千,四川内江人,与成渝古道上的邮亭铺颇有渊源。
  邮亭镇志记载,1916年5月,年仅17岁、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的张大千准备与同学一起结伴回家。由于他的同学都住在成渝东大路沿线,而张大千的老家又刚好在内江,于是他们决定沿东大路步行回家。
  旅程的前半程还算顺利,虽然遭遇了小股土匪,但他们都顺利过关。当他们走到大足邮亭铺时,却遇到了真正的麻烦。
  张大千一行本来并不准备在邮
  亭停留,但由于之前
  遭遇小股土匪,让他们身心俱疲,于是一行人来到邮亭老街上的一个教堂,计划在此留宿。
  让张大千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到达邮亭之前,当地的民团打死了两名土匪。教堂内的神父磐定安告诉张大千,土匪被打死后,人人自危,根本不敢收留外地人,害怕土匪到来时,被误认为包庇民兵,让他们赶紧离开。
  经过再三纠结,张大千等人还是决定等天亮后再走。他们通过翻墙的方式进入教堂,谁知刚躺下没多久,邮亭老街上就响起了枪声。一行人赶紧起来逃命,但没跑多远,就被土匪抓住了。
  根据张大千的回忆录记录,他被土匪抓了之后,开始十分害怕,后来就平静下来。面对土匪的逼问,他一口咬定自己家里是开杂货铺的,没有多少钱。
  让张大千没想到的是,当他在土匪的胁迫下,给家人写信,让家里准备赎金时,土匪头子见张大千的字写得很好,竟然让他当起了“师爷”。
  自张大千在邮亭被绑,到最后被解救,他足足当了100天的“师爷”。在这100天的时间里,张大千被土匪挟持着先后辗转永川新店、来苏等地。他利用这段时间不仅自学诗歌,还通过自己有限的权力,让一些无辜的民众免受折磨。
  后因临习大足石刻多次往返邮亭,创立“大风堂”,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当时张大千路过邮亭铺时,是邮亭老街最辉煌的时候,街上不仅商铺林立,还配备了古戏台、文庙等配套设施,至今还保存完好。英国外交官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在其所著的《华西旅行考察记》中写到邮亭铺时大力称赞,认为邮亭铺和资州(现四川省资中县)是成渝东大路上最为繁荣兴旺的地方。

神奇的跳石坡
  邮亭火车站附近的原邮亭区子店乡学堂村5组,有一个富有弹性的石坡,长10米、宽6米,只要人在上面一跳动,就会把人弹起来1厘米多高,周围3米宽的石面也会随之颤动。再相距50米的下坡有一块长宽5米的石面同样有弹性。自古以来,当地人都把跳石坡当乐趣,经常聚集在石坝上玩跳。如果石坡上站几十人,只要一个小孩跳动,几十人都会颤动。石头就像皮球一样有弹性,是古今中外罕见的自然奇观。
  石头本来是很坚硬的,用力打击就会碎断,但跳石坡的石头却像海绵一样能够起伏闪动,很难让人相信。仔细考察,这个坡是红色的粗沙石,完全是整石头,没有脱层,没有空隙。旁边是喷水池,切石面下2米多深的石质同表层一样,找不出石头闪动的原因。
  曾经有人怀疑是石头下面有裂隙引起的闪动,于是便抬了很多条石压在上面但石面没有因压而断裂,证明下面不是空心的。现在一部分石面上盖了很厚一层泥土,种上了花生,但只要有人跳动,花生土也同样闪动。曾经有一个石匠,举起50斤重的大铁锤猛击石面,结果石头把铁锤弹出了很远。
  1985年6月,原重庆市大足县广播电视局《重庆广播电视报》大足版主编、编辑赵甫华同张文刚到原子店乡(现属邮亭)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了这一奇观。6月15日在《四川日报》,7月1日在《重庆时报》,7月2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署名文章《有弹性的石坡》。7月19日《文摘周报》转载《中国旅游报》文章。从此,跳石坡闻名天下,经常有人去参观,体验跳石坡的乐趣。

巴渝盛宴——邮亭鲫鱼
  清朝咸丰年间,地处成渝东大路的邮亭,逐渐成为商旅往来的重要驿站。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鱼米之乡的优势,出现了很多小饭店,其中地方佳肴“邮亭鲫鱼”以其独特的烹饪手法及鲜美的味道,赢得过往行旅客商的青睐,从此,“邮亭鲫鱼”逐渐成为享誉巴蜀、名满天下的特色菜品。
  邮亭鲫鱼是在传统酸菜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推陈出新,目前已有30多个品种。以红烧鱼为例,以云鲫鱼和方正鲫鱼为主要原料,个头一般以100至150克为佳。这种鱼生长期长,肉质嫩,味鲜,蛋子多,煮的时候耐火,肉不烂,不变形,便食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以来,邮亭人民利用地处大足门户客商云集和较好的餐饮业基础优势,深挖传统餐饮精髓,大力推陈出新,在大邮公路沿线的邮亭水泥厂到公铁大桥之间,形成了邮亭鲫鱼一条街,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以“刘三姐鲫鱼”“陈鲫鱼”等为代表的邮亭鲫鱼饮食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风靡川渝、享誉全国,成为大足乃至重庆餐饮业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邮亭鲫鱼传统制作技艺于2013年1月进入大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月第四批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邮亭鲫鱼饮食文化独树一帜、名扬四方,历经20余年经久不衰。

网红城镇——多彩新邮亭
  邮亭镇由于多条铁路、公路汇集,建成区难以拓展,场镇面貌较为陈旧,城镇形象与大足南大门工业重镇地位极不相称,对老旧房屋和环境进行改造成为地群众的迫切愿望。
  2020年以来,邮亭镇率先进行了街区打造和城市文化植入尝试,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按照“城、景、文”融合综合运用的原则,将邮亭独有的“驿站文化”“邮亭鲫鱼文化”等植入市政设施和街景当中,营造出市民“移步异景、处处有景”、城镇“处处都有打卡地,片片都有好景观”的全新城镇风貌。改造按照突出整体与兼顾个性原则逐栋进行设计,并首次尝试引入城市色调控制。创造性地大胆运用大色块、高饱和度色彩铺陈及高反差色调搭配,将城镇传统的白瓷砖贴面晦暗、灰白的城市色调,迅速转变为明快、鲜亮的城市新色调,让“现代、后现代、纯欧式、中式”等建筑次第展现,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营造出各美真美、美美与共的城市新景观。
  如今的邮亭场镇上,本地特色、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了市政设施和街景当中。“邮亭文化中心”“文化公园”“胡子昭文化广场”“红园”等四大文化工程,连同近20处游园、小品、小景、公园、文化墙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城市之中。曾经色调灰暗的民居焕发生机,瓷砖外墙被靓丽的漆面墙取代,屋顶蓝棚被树脂欧式红色屋顶取代,变成了一座座色彩各异的“彩房子”。沿途店招按照各不相同原则进行整体提档更新,青石路面全面升级为花岗岩路面,曾经的藏污纳垢闲置地、杂乱违建区、坑洼荒废地带、坡坎陡崖,变成了广场、公厕、停车场、垂直绿化带,一座崭新的城镇跃然于眼前。
  “游园就在家门口,出门就能锻炼休闲,真方便!”“臭水沟变成了新公园!”可观、可赏、可憩、可走、可游、可乐的场镇新环境受到了居民们的交口称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同时,城市形象声名远播,许多游客纷纷来到邮亭打卡观光,自发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推送,好评层出不穷,市区10余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不吝溢美之词,一座新的“网红城镇”正破茧而出、冉冉升起。
  (本版文图由大足区邮亭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