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10期 >2022-06-30编印

成渝铁路为何能成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刊发日期:2022-06-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1946年,国民党政府因军事需要,再度复工成渝铁路,但却只修了几个桥墩和一小段支线。
  到1949年底四川解放时,波折不断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了工程的14%,寸轨未铺。

铁路先行邓小平讲述修建成渝铁路的三大理由
  早在进军大西南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就常说:“我们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铁路修好。”
  据《四川志·成渝铁路》记载,1949年6月—7月,邓小平两次专程赶到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家中,拜访其堂兄、我国著名兵工专家陈修和,商谈成渝铁路修筑的问题。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8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进驻重庆。邓小平在西南局扩大会议上正式作出“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的重要决策。
  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在向中共中央报告重庆解放一个月后西南地区的情况和建设新西南的工作计划时,特别指出:建设新西南的第一步是修建成渝铁路,经济要发展,铁路应先行。
  同年2月8日,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筹备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即“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
  当时,邓小平讲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三大理由:
  一是四川交通闭塞,政令不畅,不修铁路,不利于四川的政令畅通。
  二是重庆、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铁路,可以带动四川乃至西南百业兴旺,并向全国提供优质大米、猪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无。
  三是中国人还从未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修建铁路,如果成渝铁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中国的国际声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厂订货充足,加快工业发展。
  随即,西南军政委员会委派交通部部长赵健民赴北京向党中央及铁道部汇报有关成渝铁路的修建计划方案。
  1950年春,西南军政委员会提请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获得同意。

就地取材施工中尽量利用沿线所产石料
  成渝铁路线路总长505公里,整个工程共需完成土石方4211.3万立方米,需修筑隧道43座,修建大桥7座、中桥77座、小桥353座、涵渠1195座,架设电线7115.71公里,建设各类房屋23万平方米。
  当时,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经济都相当困难。党中央依然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
  1950年5月,邓小平在讨论成渝铁路有关问题的会议上强调指出:“修建成渝铁路,我们军队要打头阵。”
  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地方动员组织工作尚待开展之前,先抽调西南军区部队组成军工筑路队开始铁路建设。
  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就地取材”的原则,成渝铁路在开工前就提出,施工中尽量采用价廉的石料,减少使用钢筋混凝土。除大中型桥梁必须使用钢梁外,其余墩台、基础以及中小型拱桥、涵洞都尽量利用沿线所产的石料。
  1950年3月,西南铁路工程局在重庆嘉陵新村成立。4月,第一批工程人员分赴工地沿线,按铁道部的部颁标准重新对成渝铁路进行勘测。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