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子街道,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东南部,地域内海拔约350米,浅丘陵地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东依巴岳山,北接龙水湖,西临响水河,依山带水,风光秀丽,东与永川区接壤,南接邮亭镇,西与双路街道相邻,北与通桥街道相连。街道为服务“川汽厂”而设立,因境内水系宛如“双龙相逢嬉于滩”而得名,是“川汽厂”诞生地,是“重汽文化”发祥地,是“千亿经开”起源地,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
坐拥得天独厚的“一山一湖一城”,街道正积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地区的“文旅老街·博美之地”。
“一山”即巴岳山。街道位于巴岳山西南隅(西山范围),境内马家山上方的尖山坡为大足的最高点,海拔934.7米。巴岳山生态环境优越,地形地势多变丰富,所辖区域山脉与平坝分明,山水融合,湖光山色、水天一线,峰峦奇秀,林青竹茂,视野开阔。被称为“大足绿肺”“天热氧吧”,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森林中有乔木118种、灌木48种、竹类15种、藤蔓类8种、草木(不含药材)30种。
“一湖”即龙景湖。龙景湖公园绕整个湖面循环,含有小循环、大循环,是茶余饭后休憩的好去处。公园植入“三线”建设和重汽文化板块,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等方式介绍了这里的人民从60年代到现在的整个发展历程,也讲述了原四川汽车制造厂(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发展奋斗史。除此之外,公园还配备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以及儿童游乐设施。
“一城”即车城,这里富庶美丽、人杰地灵、文脉昌达、拥有丰富人文资源。
当前,车城儿女正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积极盘活“川汽”闲置资产,发展“工业+旅游”项目,植入文创、影视、研学等新业态,建设“重汽遗址公园”“工业博物馆聚落”等项目,打造创意有活力、文化有张力、故事有引力的“文博公园”“文创园区”,与大足石刻等景区串点连线,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这里,山水隽秀,如诗如画,邀你纵情“天然氧吧”回归自然,来一场森林康养休闲之旅。这里,重汽精神等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踔行,续写新时代新奋斗新篇章。
故事一 余栋臣“扶清灭洋”“除教安民”
余栋臣(1851—1912)清末反洋教起义领袖,清末民初四川省重庆府大足县(今重庆大足)人。出生贫寒,自幼习武,曾两次参与攻打龙水镇法国教堂,并为两次反洋教斗争首领。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三次捣毁法国教堂,还发布檄文,声讨洋教,并攻占龙水镇。其后,清军前往围剿,余栋臣部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光绪二十四年,再次大量招募兵士,制造武器,发动起义,义军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余栋臣被选为首领。义军发布檄文,提出“扶清灭洋”“除教安民”等口号。率义军北攻铜(梁)安(岳),南击永(川)江(津),东略重庆,西指内江。所到之处,教堂一律捣毁,得到群众普遍拥护,一时间威名远扬,成为反洋教英雄。
同年12月,在清军镇压下,余栋臣率部退至巴岳山云台寺(现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境内),被数万清军围于巴岳山。余栋臣率部奋起迎敌,清军在义军的炮火、檑木、滚石的打击下,纷纷坠落崖涧,伤亡惨重。清军改变策略,对巴岳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义军。双方相持数月,余栋臣部物资消耗殆尽。义军曾多次组织突围,虽拼死奋斗,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直到最后关头,余栋臣无奈负伤被俘,被长期监禁于成都,起义宣告失败。1912年辛亥革命后,余栋臣获释回大足,后被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骏捕杀于永川南门。
余栋臣起义不仅是反帝爱国的,而且含有反封建的因素和内容。义和团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是以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历史功绩被载入史册的,而被视为义和团运动的先导、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武装反帝运动的则是重庆大足余栋臣起义。余栋臣是一些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其历史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故事二 全国劳模李杰元下田修路
来自东北的李杰元同志怀着他的造车梦来到大足双桥。1966年的双桥山高林密,道路未通,建厂施工难度大。李杰元接到修建进场公路的任务,同志们到达施工现场后,不愿下田,三九严寒成为修路的拦路虎。
“噗通、噗通……”一阵水田冒泡的声音后,只见身为指导员的李杰元已经站在了水田中,紧接着李杰元对同志们说:“你们看嘛,一点都不冷,还冒着热气嘞。”施工队长老陈随后跳入水田里,在他俩的带领下,施工员们先后跳入水田开展作业。他们这种爱国热情和造车梦让水田“沸腾”起来。正是在这种“三线建设精神”的感召下,他们用铁撬、箩筐等简易工具,在一周内把稀泥全部搬离水田,为建设大军进山施工赢得了时间。
故事三 川汽厂车间多传奇
1965年,无数优秀儿女怀揣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建设起了重型汽车之城。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一干就是数十年,“献了青春献子孙”,将祖国铭记在心底,把汗水洒落于荒郊,用创业铸就了辉煌,已传承半个多世纪。
马烈(1917—1987),原名马伯烈,1965年,马烈前往四川创建四川汽车制造厂,任临时党委书记兼厂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团结来自祖国各地的建厂职工和领导干部,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平掉26个山头,修路架桥,铺设管线,实现水、电、路、场地“三通一平”。兴建厂房,使铸钢、底盘、方向机、总装等车间相继运转,并试制出CQ260型红岩车60辆。次年,对试制车进行改进,生产出CQ261型红岩车。至此,川汽厂建成并投入生产。
另有120余名三线建设者在此留下不朽的精神和口口相传的故事,如“干在巴岳山,死在巴岳山,埋在巴岳山”的魏诚;“宁愿倒在机床旁,也不躺在病床上”的胡永林,一个月内干了534个工时(日均近18个工时);自讨“苦”吃的张兴华……他们在“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地方经济建设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川汽厂在大足双桥45年,共生产22万多辆军民重型卡车,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川汽厂整体搬迁至渝北,厂区和生产设备闲置近8成,生活住房也大量闲置。传承“三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陈列在龙滩子大地上的红色遗产“活起来”,已经成为龙滩子街道的一个重要课题。
故事四 坎上江湖菜
龙滩子坎上江湖菜远近闻名,老板是原川汽厂的几名工人,杨家玲就是其中一位,性格豪爽,与之相处的人都喜欢她的耿直和善良。她和朋友相约做餐馆的初衷是为了延续川汽厂老味道!
说干就干,杨家玲收拾好衣物就去外地认真学习餐饮美食,半年不到学到了好几个秘制的江湖菜手艺。一切就绪,就等东风了,这东风当然是承载她们梦想开花的地方——店面。
刚开始选店面时,杨家玲和同伴们纠结了很久,找不到好的店面,手上资金有限。后来,有人向杨家玲推荐了一个地方——一处原川汽厂职工的单身宿舍。看了店面后,杨家玲和同伴们都十分忐忑:这爬坡上坎的,店里上下楼梯窄窄的,顾客会不会嫌弃?这比起别人宽大明亮的店堂,感觉自己的就是低配置的迷你版。大家一合计,当下的人也许就喜欢这样的另类感觉,于是自己给自己鼓气,并取名坎上江湖菜。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坎上江湖菜从试营业到正式营业不到半年时间,就远近闻名、家喻户晓,大家真还喜欢爬坡上坎,周边区县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大家在这里找到了年代感,好友聚会,亲友生日,大家都乐于来此小聚,老一代的人在桌上给孩子们述说自己当年小青工的趣事。大家在这里找到回忆,也感受了美食带来的舒心愉悦。
成功的经营让杨家玲和同伴们不忘初心,传承经典菜品,做良心餐饮,让食客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时刻铭记坎上江湖菜成功入选大足“24家特色菜馆”的责任和义务。
该菜馆主营川菜(下河帮),特色鲜明,风味独特,曾在2020年的大足荷棠飘香美食文化节中获奖。代表菜系有泥鳅钻豆花、干烧耗儿鱼、泡椒炒牛肉等。泥鳅钻豆花是将“水中人参”泥鳅与传统经典美食豆腐搭配,用秘制香料将泥鳅文火慢炖,待泥鳅焖熟,泥鳅的鲜味充分流入汤汁中。再加上手工磨制的胆水豆腐,细腻爽滑,最后配上辣椒、花椒、薄荷等提色增香,一道色香、味美、肉嫩、鲜香的美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