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闻韬
  “现在周边空气清新多了,已经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了。”近日,重庆忠县城郊一机动车拆解企业门口,市民王从相对前来企业开展整改“回头看”的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张骏说。
  走进这家企业,曾经废弃零件随意堆放、刺鼻气味弥漫的车间,正变得井然有序,标志着企业逐步实现绿色蜕变。
  这一转变,源于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今年4月,忠县检察院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发现,这家机动车拆解企业存在多项环境管理漏洞:危险废物暂存间大门敞开、进出随意,拆解后的电路板未按规定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大量零部件露天堆放,废气处理设施长期“休眠”……
  “企业管理不规范,既埋下安全生产隐患,又未能落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承办检察官张骏表示,报废车拆解产生的废机油、废电池、废电路板等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对水体、土壤造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面临威胁。
  “防患于未然”是预防性公益诉讼的核心。忠县检察院迅速立案调查,并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督促企业立即整改,并建立健全日常巡查机制。
  随后,行政机关立即响应,召开整改动员会、成立工作专班,全面部署行业整治。专班人员现场约谈企业负责人,明确整改时限与标准。与此同时,忠县检察院协同行政机关主动上门,与企业开展座谈,明确整改标准,并邀请环保专家“把脉开方”,帮助企业高效落实整改措施。
  很快,一系列整改举措密集落地:电子监控全覆盖、规范分区作业、检修环保设施、完善危废台账……逐步构建起“人防+技防”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防控”的治理模式转变。
  为客观评估整改成效,忠县检察院还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志愿者实地集中评议。
  “报废机动车拆解是推动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检察机关通过预防性公益诉讼推动行业治理、促进绿色转型,实现了司法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参加听证会的县人大代表王满华说。
  近年来,忠县深化落实“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以法治之力助推长江之治,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55人,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87件,督促清理侵占长江消落带的危险固废、建筑垃圾等近20万吨,督促追缴生态补偿、修复费用1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