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报记者徐潇
  如何把城市里的“沉睡账本”变成产业发展“活力引擎”?
  在渝中,一把“创新钥匙”打开了国有资产盘活的新路径:马鞍山城市更新项目以“文旅街区+产业园区”双轮驱动,探索创新项目总体平衡的城市更新模式,实现了城市运营能力提升。
  如今,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景融合画卷徐徐铺开——
  青砖黛瓦、绿树红墙,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吸引八方游客竞相打卡拍照;创意潮涌、业态交融,百余家文化创意、数字科技企业落户,“楼上办公、楼下经商”的独特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赓续历史文脉 文旅街区焕新归来
  10月初,记者从枣子岚垭南入口来到马鞍山。抬眼只见,蜿蜒狭长的石板阶梯,错落有致的民国风建筑,冠盖如伞的黄葛树,还有眺望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绝佳视野……这一处承载抗战记忆与山城风情的新晋“网红”地,正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刚走进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我就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游客杨丽告诉记者,这些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很有老重庆的味道。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作为藏在“母城”中心的一座小山堡,从高空俯瞰,山堡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因而得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陆续有人在此聚居,因抗战时期诸多民主人士在此居住而闻名。
  2017年,马鞍山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建设,作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的组成部分,分东、西两区实施。西区部分,项目实施了改造、修缮“手术”,主要涉及沈钧儒旧居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排危改造和环境整治,以赓续文脉为内核,重塑传统风貌。东区改造工程则注重区域功能拓展和设施配套,包括新修地上建筑12栋及地下4层公共停车库等空间。2025年5月,马鞍山城市更新项目全面完工。据悉,今年“五一”假期,马鞍山单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未来,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将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有机融合,打造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重庆长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宗琴介绍。
推动产业升级 区域经济活力迸发
  2022年,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引入重庆渝欧跨境电商为主体打造“渝欧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目前已累计入驻链多多、云仓跨境物流、赛玛特等9家企业。2024年,产业园营业收入达53.45亿元。
  同样,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东区,项目招引工作正如火如荼。园区计划引入产业格调餐饮、产业基地、文创服务等业态,并将引入全国性知名品牌及个性化的独立商家或本地商家,与西区打通形成更具合力的商业综合体。
  “马鞍山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社区增值服务收益+其他收益’的多渠道收益格局,成为集产业、文化、商业、长租公寓于一体的综合业态。”邹宗琴进一步介绍,在资产盘活收益方面,项目通过对闲置老旧建筑、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将其转化为可经营的写字楼、商铺、人才公寓及停车库等资产。
  让“闲置空地”成为“发展空间”。渝中深入实施“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让城市更新不局限于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坚持经营城市理念,通过改善民生福祉、传承历史记忆、优化空间环境、推动产业焕新等可持续运营产业要素的融入,带动后续的附加价值全面释放,打造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景融合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