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渝报记者毛双特约通讯员曾蕊
  实习生唐菁阳文/图
  采摘、运送、装车……10月23日,在大足区铁山镇西北村占地1100亩的柠檬种植基地,50余名工人正忙着将采摘的柠檬装运上车。随后,一辆满载柠檬鲜果的货车,从基地驶出开往四川安岳。
  “今年柠檬批发每斤涨到了5元,从没见过这么高的价!”基地负责人、重庆晖耀仟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秦廷富乐呵呵地说,基地每天拉两车柠檬到安岳批发销售,供不应求。
  山峦间,连片的柠檬树上挂满果实,清新果香在空气中弥漫,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竟是一片荒山。
撂荒地变千亩柠檬园
  铁山镇西北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坡地村,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接壤。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久而久之,土地便撂荒了。
  “柠檬基地所在的这一片叫‘杠上坡’,种柠檬以前,就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柠檬基地现场管理人员蔡启九,曾担任西北村书记、主任多年。
  变化始于2020年。当年,大足区以“国家柠檬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落户大足为契机,先后引进10余家企业从事柠檬种植、加工、文创及其他产业的投资,其中就包括重庆晖耀仟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走访考察后选中了西北村的这片坡地,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尤力克柠檬。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依托国家柠檬优势产业集群项目资金,为基地开展生产便道、水肥一体化、加工厂房等一二产基础设施建设。
  “我在安岳种了十几年的柠檬,基地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都是现成的,加上这里的土壤、气候跟安岳相仿,我们有信心把柠檬种好。”秦廷富说。
  2021年,基地种下柠檬树苗。今年是第一年挂果。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柠檬树硕果累累。
  “坡地沥水,光照好,事实证明种柠檬效果很不错。”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特色经济科负责人文鹏说。
柠檬鲜果供不应求
  柠檬鲜果从树上摘下,工人们迅速将果子装车。一个上午不到,柠檬便装满整整一辆货车。车子随即发动,马不停蹄地拉到安岳过磅售卖。
  “今年柠檬太好卖了!加工厂房原本计划这两天投用,但没想到市场对鲜果的需求这么大,采摘的果子全部售卖一空。”秦廷富说。
  更让秦廷富欣喜的是,今年柠檬鲜果价格空前的高,批发收购价突破每公斤2.5元,创下历史纪录,是去年同期的2.2倍。金黄的柠檬,名副其实成了“黄金果”。
  对于柠檬价格上涨的原因,文鹏分析认为,柠檬主产区受气候灾害影响普遍减产、柠檬出口需求增加、国内消费市场“柠檬热”持续升温,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柠檬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今年是第一年挂果,产量不算高,预计总产量在300万公斤。”秦廷富说,等过几年柠檬丰产期,亩产可达1500公斤到2000公斤。未来公司将对柠檬进行深加工,提升柠檬产品附加值。
村民家门口忙增收
  柠檬果是“黄金果”,柠檬树更是村民的“摇钱树”。从柠檬基地建设的那天起,附近村民便过上了家门口就能挣钱的日子。
  西北村村民蔡启生曾在浙江打工多年,4年前她为了照顾生病的丈夫和还在上学的孙女,回到老家。两年前,她开始在基地打工,因为手脚麻利、肯干,成为基地的固定工人之一。
  “除草、施肥、打药、剪枝、摘果,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活干,一个月下来接近两千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打工踏实。”蔡启生说。
  村民陶燕也是基地的“老熟人”。和蔡启生一样,她曾经也在外地打工,6年前回到西北村。不同的是,除了在柠檬基地干活,她还去村上的蔬菜基地打工。
  “这两天摘柠檬要人工,我就在这边干活,一天挣80元,一个月下来零用开支没得问题了。”陶燕笑着说。
  陶燕今年53岁,在工人中算年轻的。这群以妇女为主的采摘队伍,平均年龄在60多岁,对于这份采摘的“工作”,大家都很满意。
  “基地固定用工有20人,最近采摘的任务比较紧,每天都有50人干活。”蔡启九说,基地每年的人工费在70万元左右。
  2020年以来,大足区柠檬产业蓬勃发展。近五年,全区新增规模化柠檬种植面积8000余亩,总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量4640吨,产值近5000万元,带动全区500余户农村劳动力常年务工,人均年增收超1.2万余元。
  “柠檬产业已成为我区特色农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本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文鹏表示,下一步,大足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柠檬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鼓励柠檬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柠檬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等,提升产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