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西都市报记者陈欣薇
在永川,职业教育的课堂与产业的车间正实现“零距离”对接。通过打破学校围墙,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永川探索出的“产城职创”融合模式,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更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课堂直通车间校企“双向奔赴”育人才
“注意这个场景的光影层次感,要贴合游戏实际应用场景。”在永川职业教育中心达瓦智慧工厂内,重庆云端动漫有限公司3D建模师张程熙正俯身指导学生调整设计参数。屏幕上,学生们制作的道具模型渐趋精致。这里没有传统课堂的朗朗书声,却涌动着对接产业一线的实战活力。
“我们的课程完全对标企业岗位需求,从道具建模规范到场景优化技巧,都是行业最新实战标准。”张程熙介绍,课程结束后,达标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实习,“这种‘课堂练手、企业实战’的模式,不仅为公司精准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种合作招揽到的人才,技术上手快,更容易符合我们的实战标准。”
这正是永川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向奔赴”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学校的围墙被打破,课堂与车间、学习与工作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以产兴教 以教优产职教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职业教育必须跟着产业走、贴着需求办。”永川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指导中心主任屈英迪道出了永川职教发展的核心。在永川区“二二五”总体发展思路指引下,学校深耕“产城职创”融合路径,将“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以校育人优产”贯穿办学全过程。
围绕永川产业布局,学校精准开设汽车制造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数据应用等22个专业,每年4000余名新生的加入,不仅为技能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更成为城市人口净流入的重要支撑。
通过与48家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将达瓦智慧工厂、长城汽车工作站等5个产业学院直接建在校园里,把企业生产线、研发项目搬进课堂。据统计,该校目前已累计为永川培养近3万名技能人才,培训企业员工2万余名,从长城汽车的技术骨干到本地电子企业的实操能手,一批批技能人才从校园走向产业一线,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联合体赋能“双向奔赴”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
永川的产教融合,早已超越单一校企合作的范畴,升级为覆盖全产业链的区域协同战略。近年来,永川区紧扣西部职教基地功能定位,坚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创新“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模式,与西部地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共建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走出了产教融合发展“双向奔赴”的新路子。
这个联合了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城汽车等近700家西部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超级平台”,成功获批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起一张贯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网”。
在联合体赋能下,校企合作呈现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182个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34个产业学院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1400余个实训基地遍布全区,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不断锤炼技能。
如今,永川院校专业与当地“3322”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匹配度高达90%,每年为产业发展输送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引擎”。当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校园课堂与企业车间无缝对接,培养出的不仅是适应市场的技能人才,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这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正为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余继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联合体从“资源整合”迈向“深度协同”,建立更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并加快建设产教融合供需平台,积极争取组合式激励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让这场精彩的“双向奔赴”跑出更快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