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830期 >2025-10-23编印

铜梁
“艺起乡约”润乡土文旅志愿服务为乡村添活力
刊发日期:2025-10-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铜梁报记者李慧敏
  在铜梁的古街院坝、景区角落与乡村田野间,一支支文旅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其间——他们或是用金钱板唱响文明新风的“百姓名嘴”,或是为游客排忧解难的“三员”响应者,或是给乡村老人送去欢笑的文艺志愿者。
  近年来,铜梁区以“艺起乡约”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为核心,串联起文明引导、文化惠民服务、红色基因传承等多元实践,用志愿服务的“温度”激活文旅融合的“热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精准对接需求
构建服务新格局

  “艺起乡约”项目自启动以来,由铜梁区文化旅游委牵头,联动民政等部门及28个镇街,整合区内文化协会、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力量,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全资源整合、广群体覆盖”的工作机制。项目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需求调研,重点聚焦老年、未成年及残疾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制定“菜单式”服务清单,明确以安居镇为示范点、辐射全区的工作路径,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
  “不仅要把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更要送到群众心坎上。”铜梁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联动“百姓名嘴”宣讲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专业力量,形成“政策宣讲+艺术培训+文艺展演+便民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让文化惠民从“广覆盖”向“高质量”升级。

文化惠民进万家
文艺轻骑兵送欢乐

  “居民朋友、游客朋友,今天我要讲的是安居‘重庆好人’赵金秀的故事……”每到节假日,在安居镇翰林酥店铺门口,身着长衫的“百姓名嘴”肖刚就会敲响金钱板,清脆的节奏与生动的讲述吸引了大批观众。这支由曲艺家、道德模范、基层干部组成的文艺“轻骑兵”,用金钱板、快板、评书、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宣讲1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8万人次,将党的方针政策、身边好人故事送到基层一线。
  在“艺起乡约”项目框架下,文化惠民服务更趋常态化。通过暑期农民画培训班、写生采风、“农耕记忆”美术摄影大赛等,群众文化创作热情得以激发。全区28个镇街敬老院迎来“情暖敬老院”巡回展演,2025年已完成14场演出,计划全年开展30场,让乡村老人感受文化温暖。
  此外,铜梁区图书馆推出“小龙人‘铜’读一本书”“童学阅中华”等活动,铜梁区文化馆开设书法、中国舞等暑期免费培训,铜梁区博物馆开展“‘暑’食绿豆”等二十四节气自然教育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的文化氛围。

红色志愿传基因
乡村振兴添动力

  在邱少云烈士的故乡少云镇少云村,红色志愿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村里打造“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邱少云故居”红色教育模式,文旅志愿者担任红色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烈士事迹,传承英雄精神。
  同时,村党支部组建“少云党员先锋队”,整合党员院落长、民兵队、文艺队等力量,开展“三亮三比”行动。党员邱明秀带头流转土地,带动群众参与村集体产业发展,通过“国有平台+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稻鱼养殖、光伏农业等产业,让村民年均分红超61万元,实现“红色引领+产业振兴”双促双赢。


群众点赞暖人心
志愿服务成亮丽名片

  “参加农民画培训后,我学会了用画笔描绘家乡的变化,特别有成就感!”安居镇群众王英的话,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如今在铜梁,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文旅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变为“参与者”——临街商户主动加入文明实践点服务,村民自发组建文艺队伍,青少年争当红色讲解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镇街干部们表示,文艺志愿项目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培育了文明乡风。
  “下一步,铜梁区将着力完善文旅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拓展文化惠民的内涵与形式,提升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让志愿服务成为龙乡文旅融合的‘生动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力量。”铜梁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