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报记者蒲泽熙文/图
日前,记者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村发现,昔日的古朴院落焕然新生,从“危房”蝶变为村落地标,古韵重现、生机盎然。
石龙门村因石龙门庄园而得名。这座历经岁月的庄园,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也凝结着一代代村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它的蝶变正得益于江津区创新推出的一套“同题共答”传统村落保护方案。
在修缮工作中,政府牵头投入、居民主动参与,形成“共商共建”合力。在原汁原味保留庄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改厨改厕等功能升级,既守住了老建筑的“古韵底色”,又注入了现代居家的“便利温度”,让老房屋实现“历史质感”与“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目前,江津区已有7个“国字号”的传统村落,江津区坚持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统筹起来、一体协同推进,在有效保护、延续建筑风貌和村落整体格局的同时,着力提升传统民居现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除此之外,江津区还创新实施“三个支撑”,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夯基固本、保驾护航。政策支撑,制定“1+1+6”设计机制,即“1个江津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方案、1个江津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6个传统村落建设方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要素支撑,人才方面,弘扬传承匠人精神,大力开展设计下乡、传统建筑工匠培训等工作,储备专业人才;资金方面,积极整合国市区资金、社会资本以及村集体、村民自筹资金等,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亿元,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村民自筹资金1亿余元。智慧支撑,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线上馆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体馆、村史馆有机结合,探索构建“线下实体保护+线上数字活化”的立体保护网络。
如今,江津区一个又一个传统村落正在因保护而美丽、因传承获新生,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