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坪坝报记者陈秋霖
“大家脚下刚硬化的这条路,以前一下雨就是泥潭,孩子上学得绕2公里。”近日,沙坪坝区“渝里乡商·和顺议事”基层议事协商工作拉练现场,新桥街道工作人员指着上桥社区能源技师学院片区的场地介绍时,展板上泥泞道路的旧照片与眼前的平整道路形成鲜明对比。
群众议事破难题
上桥社区能源技师学院片区紧邻上桥南开小学、社区体育场,学校和周边5000余名居民长期受困于两大难题:近百米便道破损,通行困难;边坡存在滑坡风险,雨天积水流进学校。“以前暴雨天,送孩子上学要‘蹚水’。”家住附近小区的蒋珍妮回忆道,这些问题让大家日常出行“步步惊心”。
为破解难题,新桥街道创新采用“线上征集+‘解忧巴士’入户+议事协商会”组合拳,通过微信群、议事长廊收集136条民意,召开 6场街道、社区议事协商会,施工方案修改了5次才最终确定下来。“第一次社区议事会吵得脸红脖子粗,有人提出要先整治道路,有人提出要优先整治边坡。”街道工作人员笑称,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协商形式,让项目方案既保留边坡整治、排水沟硬化、道路平整等“安全刚需”,又纳入议事亭建设、增加停车位等“民生细节”,实现“安全”与“便民”双提升。
如今,昔日泥泞的危地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便捷了群众出行,还和体育场一起形成可以承载议事协商、理论宣讲、文体活动、散步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活动阵地。居民蒋阿姨感慨地说:“现在不仅路好走了,还有耍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
这是“渝里乡商”协商议事以“小事协商”撬动“治理提质”的生动实践。据了解,作为重庆市统筹乡镇(街道)协商和村(社区)协商的基层治理核心品牌,“渝里乡商”以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为根本,通过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的议事协商体系,破解基层治理中“群众发声难、意见落地难”等痛点。该品牌已在全市开展试点,沙坪坝一共有12个试点镇街,新桥街道是其中示范点之一。
目前,沙坪坝区已创新形成“1+2+6+N”协商治理模式,即:1个“渝里乡商·和顺议事”总品牌、镇街和村(社区)2个基本议事层级、“征、审、商、办、示、评”六个基本步骤、N个镇街(村社)阵地落地实施,实现基层治理资源的高效整合。从全市试点到沙坪坝特色深化,“渝里乡商”正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理念,推动基层协商从“干部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样本。
互动热议汇民智
当天,在基层议事协商座谈会上,沙坪坝区5个镇街、2个社区还汇报了“渝里乡商”改革治理的生动案例。
其中,覃家岗街道通过“凤调语顺”调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300件,成功率达98%,其中天骄年华小区架空层噪音纠纷的“闲置空间改建娱乐室”方案,既保障居民安宁又满足老人休闲需求,成为现场热议的“双赢样本”;回龙坝镇将议事桌搬进“老茶馆”,全年召开65场议事会解决道路修缮等民生问题120件,农产品运输难题的破解让村民直呼“协商到了心坎上”;石井坡街道以26台加装电梯落地、15分钟生活圈建成的实绩,诠释了协商议事的“加速度”。
据悉,截至目前,全区22个镇街实现协商议事平台全覆盖,累计开展议事协商470余场次,转化落实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437个,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热议中凝聚的共识,正转化为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改革关键在‘议行合一’。”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点出了“渝里乡商”改革的核心要义。从“老茶馆议事桌”到“网格民情分析会”“居民小两会”,这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基层治理实践,正通过制度创新将协商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形成“小协商撬动大民生”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