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渝报记者张琦文/图
“野菊花长势喜人,再过一两个星期就可以采收了。”10月15日,大足区三届人大代表、国梁镇云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国梁镇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勇,正忙着向镇党委汇报产业新进展。从社区干部到“乡村运营商”,从盘活闲置资源到带富一方百姓,谭勇用5年光阴,在国梁镇的田野上写下了一份“履职为民”的生动答卷。
察民情解民忧
以代表担当破发展困局
“国梁镇是纯农业镇,云路社区虽有饶国梁纪念馆这张红色名片,可集体经济‘空壳’多年,群众增收无门。”回忆起上任之初的困境,谭勇仍感慨万千。彼时,云路社区辖区60亩闲置土地、部分老房长期“沉睡”,镇里想打造“大有田园”综合体发展农文旅,却因资金短缺、资源分散,项目一度搁置。
“群众盼发展,代表就得找路径。”作为区人大代表,谭勇把“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作为履职切入点,走村串户收集民意,召开院坝会,梳理出“资源闲置、资金短缺、机制不畅”三大堵点。他主动对接区供销合作社,提出“政府引导、供销搭台、村社联动”的破题思路。
“依托镇供销社平台,整合镇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源,共建‘大有田园’项目。”随后,谭勇提出的这一建议得到区人大常委会支持,被纳入年度重点督办代表建议,推动区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镇街供销社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为项目注入“政策活水”。
“代表不仅要反映问题,更要推动问题解决。”谭勇牵头组建“代表+村干+企业”攻坚小组,带着项目规划书跑部门、谈合作,最终促成国梁镇政府与区供销集团签订共建协议,明确供销社作为为农服务载体,统筹资源推进项目。至此,“大有田园”从“纸上蓝图”迈入“落地实施”阶段,谭勇也完成了从“社区干部”到“乡村运营商”的角色蜕变。
强产业促共富
以代表作为激活乡村动能
“产业兴则百姓富。”谭勇深知,乡村运营的核心是让资源“活起来”、群众“富起来”。他以供销社为抓手,打出“盘活资源、融合产业、联农带农”组合拳。
2021年,国梁镇供销社将饶国梁纪念馆周边60亩闲置农田改造成农耕体验区,闲置房屋变身“大有食堂”“红岩讲堂”“长者食堂”,闲置教学楼改造为研学基地。如今,“大有田园”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1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30余名村民在园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该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更吸引民宿、花卉种植项目主动入驻,形成“旅游+研学+农事体验”多元业态。
针对撂荒地难题,谭勇推动供销社整合8个村集体资金,购置农机35台,组建8支专业化服务队,创新“农民自愿、集体整合、供销服务、利益共享”复耕模式,累计复耕撂荒地3500余亩,帮助农户节约成本40余万元;联合中国联通建成通信合作社,实现全村5G网络覆盖;盘活闲置场地引入全镇最大超市,既为供销社年创收17万元,又平抑了副食品价格,群众纷纷点赞“代表办了件大实事”。
国梁镇供销社还推行“供销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100余户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与“粮油+药用野菊花”套种项目。今年就在全镇推广2000亩,预计亩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通过分红年增收入80万元,真正实现“企业盈利、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多赢局面。
建真言献良策
以代表身份助力全局发展
“代表履职,既要‘干在实处’,更要‘谋在长远’。”谭勇始终把“为乡村振兴发声”作为重要职责,围绕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深入调研,提出高质量代表建议5件,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他提出《关于支持国梁镇对场镇存量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建议》,推动投入200万元改造骑廊、管线,场镇面貌焕然一新;针对农村面源污染,他提出《关于关停农村不合格小型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议》,促成38家违规企业整改、关停,守护了田园生态。
为放大“大有田园”效应,谭勇连续2年提交《关于加大“大有田园”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国家AAA精品景区助推国梁乡村振兴的建议》,推动区农业农村委、区文旅委拨款200万元完善步道、标识等设施,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今年,他又提出《关于对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柏杨巷”“百担巷”道路车辆乱停乱放进行整治的建议》,推动交巡警、城管联合执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如今,“大有田园”里野菊花飘香,游客笑声朗朗;村集体账户上,分红数字逐年攀升;群众口中,“谭代表”的口碑越传越响。他表示,将持续跟进“粮油+野菊花”套种项目,推动模式向周边镇街辐射;以供销社为核心,提质为农服务、养老服务,用更实的履职成效,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代表力量。
从“社区当家人”到“乡村运营商”,谭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担当,将代表履职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用“运营乡土”的巧思与“共富为民”的初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图景,成为大足区基层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一张鲜活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