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826期 >2025-10-17编印

舞剧《天下大足》2.0版冲刺文华奖
刊发日期:2025-10-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争分夺秒、边演边改
密集排练保质量

10月16日,距离《天下大足》在宜宾的演出还有两天,剧组位于北京的排练厅里弥漫着紧张却有序的氛围。演员们身着练功服,反复打磨着每一个动作细节,编导团队不时上前调整队形,确保每一个舞段都能精准传递内容。而这样的场景,自9月16日以来每天都在排练厅上演。
  事实上,剧组的修改与打磨工作早已启动。今年2月21日起,渝派舞剧《天下大足》从重庆出发,开启了12城37场巡演的序幕,在与不同城市观众的交流中,主创团队收集了大量反馈意见,“边演边改”的模式也随之开启。演员们在各地演出时,主创团队会结合观众反馈梳理修改方向;即便在演员参与其他活动的间隙,音乐、舞美团队也未停歇,持续优化作品细节。
  “这次的排练做出了一些更加细腻的调整,无论是从我们各个角色上,还是从整部剧的结构上,都更有逻辑。”在剧中饰演酒肆老板娘和媚态观音的舞者孟庆旸表示,《天下大足》是一部非常具有烟火气的剧,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生动,即将演出的2.0版本,演员们的演绎都更加游刃有余。
  饰演主角“小福”的舞者张翰随着巡演走过不同地方,角色也在他心中不断成长进化。每场演出前,张翰都会花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以进入角色状态。同时,他会在舞台上结合当下感受即兴发挥,通过生活常态化的动作细节与微表情管理,让“小福”形象更生动立体。“虽然每场演出的变化难以一一细数,但我希望逐渐赋予角色更丰富的灵魂。”
  重庆籍舞者郝雪瑞也参与了该剧的演出,在他看来,《天下大足》讲述的是家乡大足石刻的千年传奇。“每一尊石刻的背后,都凝聚着古代巴蜀工匠的智慧与汗水,作为舞者,我的身体不仅要演绎美,更要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将石头中凝固的信仰与情感,转化为流动的、有温度的生命律动。”郝雪瑞表示,当自己在舞台上,化身石刻中的一滴水、一缕风,或是一位虔诚的工匠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希望用肢体,向世界介绍家乡的魅力。
  “此次在家门口向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发起冲击,还有另一层特别的意义,是对我们重庆文化实力、艺术创造力的一次集中审视与褒奖。”郝雪瑞补充道。

从宜宾到北京
期待与观众产生深度共鸣

  10月18日、19日,《天下大足》2.0版本将在宜宾市酒都剧场迎来关键“大考”。“我们希望通过2.0版本,让大家看到这部剧的成长与突破,也让更多人了解大足石刻的文化魅力。”刘翠说。
  参评展演结束后,该剧将马不停蹄前往北京,于10月31日、11月1日登陆国家大剧院,作为第九届老舍戏剧节的展演剧目与观众见面。从宜宾到北京,从冲击专业奖项到面向大众舞台,《天下大足》始终秉持着初心。这部分为缘起、担山、采莲、烟火、传承、无常、梦回、觉悟、若水、不息十个篇章的舞剧,不仅展现了石窟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独特气质,更通过“担山”的坚韧、“采莲”的柔美、“烟火”的温情,勾勒出人间百态,传递出“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人文关怀。
  刘翠表示,团队最期待的,是这部剧能在剧场中与观众产生更深层的情感共鸣,当观众看到舞台上工匠们执着雕琢的身影时,能想起那些为文化传承默默付出的人;当看到“人间小满”的温情场景时,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如今,《天下大足》2.0版本已准备就绪,即将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用舞蹈讲述千年石刻故事,用匠心传递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