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825期 >2025-10-16编印

永川茶产业突围记:
从34亿“秀芽”到高端黄茶新赛道
刊发日期:2025-10-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茶山竹海(渝西都市报资料图)。

茶山竹海(渝西都市报资料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肖必胜
  3月的永川茶山竹海,云雾在海拔800米的茶垄间流转,采茶人指尖掠过嫩绿的芽头,将新鲜茶叶装入竹篓——这片孕育出“永川秀芽”的生态茶山,如今正迎来新的变化:重庆市永川区云乔西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园里,一批按高端标准培育的黄茶鲜叶即将进入“闷黄”工序,标志着永川茶产业在绿茶之外,正式向小众高端黄茶赛道发起冲击。
  

困局
34亿“秀芽”陷“茶窝窝”,差异化成破局关键

  作为永川茶产业的“金字招牌”,“永川秀芽”早已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2024年,“永川秀芽”种植面积11.15万亩,年产量8500吨,产值11.1亿元,品牌价值更是攀升至34.32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近45亿元,稳居重庆茶叶第一品牌。
  但地理区位的“包围”让“永川秀芽”面临突围压力。“我们被湖北、四川、贵州等产茶大省围着,大家都做绿茶,同质化竞争太激烈。”永川茶业界人士坦言,以针形绿茶为主的“永川秀芽”,要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进一步打开市场,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转机出现在对小众茶类的挖掘上。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轻发酵茶,核心工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中,“闷黄”工序是其灵魂——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让茶叶轻度发酵,最终形成“黄叶黄汤”的独特品质,且保留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口感温和对肠胃刺激小,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饮用。但因工艺复杂、掌握难度大,黄茶长期处于“小众”状态,市场认知度低,反而成为永川茶产业差异化发展的“蓝海”。


破局
云乔西入局高端黄茶,“制茶大师”带队啃下“硬骨头”

  “黄茶保质期长、越放越香,生产无法全机械化,技术门槛高,这正是我们突围的优势。”云乔西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波,这位手握“中国制茶大师”“高级评茶师”双头衔的茶人,道出了布局黄茶的初衷。
  为了做好黄茶,廖波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2005年,他专程前往黄茶主产区雅安求学,白天跟着茶农上山认茶树、学采摘,晚上熬夜整理笔记、钻研工艺,硬是把黄茶制作的关键技术摸得透透的。今年6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他被中国制茶大师等级评定委员会聘任为“国茶智库”专家委员。
  在原材料端,云乔西将黄茶鲜叶的采摘地选在茶山竹海800米海拔的“黄金茶带”,这里的生态环境与温湿度条件,为黄茶品质打下坚实基础;在标准制定上,公司更是细化到极致——从黄茶鲜叶采摘的长度、嫩度,到制茶时的温度、时间控制,再到泡茶的水温、时长,甚至销售话术、员工形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以前永川茶鲜叶没做到完全利用,现在做黄茶能进一步提升利用率,茶农的收入也能增加。”廖波算了一笔账,高端黄茶的市场溢价远高于普通绿茶,茶农每亩茶园的收益有望提升30%以上。
 

布局
牵手竹叶青营销团队,3年建100家专卖店铸品牌

  要让永川黄茶被市场认可,品牌和营销是关键一步。云乔西的选择,是牵手行业“王牌”——引进曾服务“中国第一绿茶品牌”竹叶青的王跃东营销团队,负责“黄大嫂”黄茶品牌的打造与市场推广。
  “我们计划3年内在重庆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建100家‘黄大嫂’黄茶专卖店。”廖波透露,目前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和门店形象设计已完成,首家门店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亮相。而更远的规划里,一座位于来苏镇来仪场的黄茶博物馆已纳入议事日程,未来将成为展示永川黄茶历史、工艺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新篇
获评“中国生态茶叶之乡”,永川茶迈向“双品牌”时代

  就在永川黄茶蓄势待发之际,一个重磅荣誉为当地茶产业注入了更强信心。2024年8月15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4全国生态日暨生态食材美食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大会上,永川区被正式授予“中国生态茶叶之乡”称号。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永川对生态茶产业的坚守——近年来,永川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中国农科院、重庆茶叶研究所等平台,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监控、质量控制”全链条措施,推动茶产业向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目前,永川区涉茶人员已超4万人,茶叶种植面积达11.17万亩。
  “我们不仅要做好‘永川秀芽’,更要把‘黄大嫂’打造成中国独有的高端黄茶品牌,为‘中国生态茶叶之乡’添砖加瓦。”站在茶山竹海的观景台上,廖波望着连绵的茶园,眼神坚定。从34亿品牌价值的“永川秀芽”,到蓄势突围的高端黄茶,永川茶产业正迎来“双品牌”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