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824期 >2025-10-15编印

大足区出台非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刊发日期:2025-10-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中敖火龙进校园。

中敖火龙进校园。

酿制冬菜。

酿制冬菜。

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

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

大足石雕。

大足石雕。

大足剪纸。

大足剪纸。

  

  新渝报讯(记者陈龙)昨日,记者从大足区文旅委获悉,大足区日前出台了《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活化推动文旅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我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融合性赋能,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优势,助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

目 标

  到2027年,建成体系完备、特色鲜明、活力充盈、效益显著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化体系,非遗成为大足文化标识的核心要素和文旅融合的关键引擎,成功创建“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全区非遗资源深度普查与数字化建档,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市级项目3—5项、区级项目12项以上。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稳步增长,传承梯队结构优化。非遗记录与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出版系列学术专著及普及读物。
  ——传承活力显著增强。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25个、非遗工坊8个、非遗传习所6个。非遗进校园覆盖率达到70%,培育一批“非遗小传人”,传承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活化利用深度拓展。打造3—5个非遗活化利用标杆项目,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旅游商品30款以上,培育非遗龙头企业2—3家,全区非遗美食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成效凸显。创建1—2个非遗主题旅游景点或非遗旅游街区,打造2条以上以非遗体验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举办宝顶香会节、龙水五金国际博览会、川剧艺术节等有影响力的非遗主题节会。非遗展演及体验项目成为全区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的标配内容。非遗赋能带动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消费显著增长,非遗旅游收入占文旅总收入比重显著提高。
  ——区域协同引领发展。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资大文旅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合发展示范区框架下高效运行,共建共享1—2个跨区域非遗文旅品牌项目,大足非遗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实施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筑牢传承根基
  深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建档。开展全区非遗资源深度普查,重点摸清濒危项目、特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大足石雕、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冬菜酿制技艺、万古鲤鱼灯舞等代表性项目进行全方位影像、音频、文字记录,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电子档案。
  强化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对传统音乐、曲艺、技艺等传承链条脆弱、生存状况堪忧的项目优先投入资源。采取“一人一策”“一项一策”方式,为重点濒危项目传承人记录出版等支持,确保核心技艺不失传。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濒危项目保护。
  完善分类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策略。针对传统技艺类,重点支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工坊建设,推动技艺标准制定,加强原材料基地保护(如冬菜种植基地)。推动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针对传统表演艺术类,如“故里·火龙湾”等,重点保障展演场地、道具服装更新、创排新剧目,支持常态化惠民演出和进景区演出。推动大足万古鲤鱼灯舞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针对民俗类,如宝顶架香庙会等,在尊重传统、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其依规有序开展,挖掘其当代价值,促进社区凝聚力。针对传统美食类,加强传统制作技艺核心流程保护,支持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建设,推动进入旅游餐饮体系和伴手礼市场。
  加强法规制度与品牌建设。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修订完善《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申报地理标志。
  二是实施非遗传承能力提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多层次传承人培养体系。坚持大师引领,设立“大足非遗大师工作室”,明确带徒传艺任务指标(如每年带徒不少于2人)。推荐优秀传承人参评“大国工匠”“重庆英才”等荣誉。强化中坚培育,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中青年骨干传承人,赴高校、研究机构或知名企业进行定制化培训,提升其技艺水平、设计能力、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区级传承人梯队后备库。加强新生代培养,深化“非遗进校园”,将适合的项目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校园非遗社团和传承点,常态化开展教学与展演活动。在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美术、餐饮工艺等特色专业或课程。
  拓展多元化传承载体与空间。提升传承阵地,对现有国家、市、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工坊、传习所进行提质增效,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设施设备,提升运行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大足石刻文创园(石雕)、龙水五金小镇(小五金锻打)、冬菜博物馆(冬菜技艺)、万古鲤鱼灯舞传习所、中敖火龙传习所、双桥杂技训练基地等建设成为集传承、体验、培训、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建设“非遗会客厅”,在城区核心商圈(如龙中路)、交通枢纽、重点景区(大足石刻游客中心、龙水湖度假区)设立“大足非遗会客厅”,集展示、展销、体验、休闲于一体,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大足非遗的窗口和打卡地。打造社区非遗空间,鼓励在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美丽乡村示范点嵌入非遗展示体验功能。
  繁荣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支持传承人开展常态化的传习活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传承人结合时代需求,在保持核心技艺和本真性的前提下,对作品题材、表现形式、应用场景进行适度创新。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大赛、展演汇演,为传承人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三是实施非遗创新活化工程,赋能当代生活
  推动非遗产品创新与品牌塑造。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联合文旅集团,设立“大足非遗文创设计中心”,引入专业设计力量,与大足石雕、大足剪纸等传承人及企业合作,开发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家居饰品、艺术收藏品、时尚配饰等。支持邓家刀等龙头品牌持续创新产品线,提升品牌附加值。推动非遗美食产业化,实施“大足味道”非遗美食品牌计划。支持大足冬菜等企业开发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拓展餐饮连锁、电商销售、出口贸易渠道。推动邮亭鲫鱼等品牌化发展,纳入“大足好礼”体系,鼓励开发“大足非遗宴”。加强品牌整合营销,鼓励企业争创“老字号”“驰名商标”。组织非遗企业及产品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
  促进非遗业态融合创新。创新“非遗+旅游”。打造主题景区,推动大足石刻景区深度融入石雕、鲤鱼灯舞、川剧等非遗元素,增设非遗展示体验区、小型实景演出。将龙水五金小镇打造成为集五金历史博览、非遗技艺体验、工业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依托大足冬菜基地,打造集种植观光、非遗体验、美食品尝、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冬菜文化主题景区或特色小镇。设计精品线路,策划推出“石刻匠心之旅”(宝顶/北山石刻+石刻文创园/石雕工坊体验)、“五金传奇之旅”(龙水五金历史展示+邓家刀等企业参观+小五金锻打体验)、“民俗狂欢之旅”(观看万古鲤鱼灯舞/中敖火龙/双桥杂技表演+参与互动)、“舌尖非遗之旅”(冬菜博物馆/基地+邮亭鲫鱼/丁家坡洋芋品尝+美食制作体验)、“乡村寻艺之旅”(各镇街非遗工坊、传承点探访)。培育非遗主题住宿餐饮,鼓励民宿、酒店融入非遗主题,提供非遗体验活动。支持餐馆推出非遗特色菜品和主题宴席。
  拓展“非遗+研学”。将石雕、五金、冬菜、鲤鱼灯舞、火龙、剪纸等开发成体系化的研学课程。提升现有研学基地品质,联合高校、研究机构打造高水平研学营地。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研学路线和体验项目,如石雕初体验、小五金打磨、鲤鱼灯制作、冬菜装坛、剪纸创作等。
  升级“非遗+节庆”。将非遗作为大足石刻旅游文化节、荷棠夜市活动等重大节会的核心内容,举办非遗展演、非遗市集、非遗美食汇、非遗论坛等。
  发展“非遗+数字创意”。运用VR/AR等技术,创新万古鲤鱼灯舞、中敖火龙、双桥杂技等表演艺术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剧场或线上展示平台。鼓励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销售非遗产品。培育“非遗网红”传承人。
  四是实施非遗传播推广与文旅营销工程,扩大品牌影响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制作高质量的大足非遗形象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系列。运营好“大足非遗”抖音号、视频号等官方账号,及时发布动态、普及知识、互动交流。加强与中央、市级主流媒体及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自媒体合作,策划专题报道和深度访谈。支持传承人、非遗企业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营销。
  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深化区域协同,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下,联合四川资阳、安岳及重庆武隆、南川、都江堰等地,共同策划非遗主题线路,联合举办展演活动,共建共享非遗数据库和传播平台。推动“资足常乐”区域品牌融入更多非遗元素。主动“走出去”,组织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旅游展会。支持龙水小五金、大足冬菜、尊香园灰包松花蛋等非遗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积极“请进来”,邀请国内外非遗专家、文旅达人、媒体记者来足考察采风。
  打造标志性文旅营销事件。持续办好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足区系列活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非遗展示展演。策划举办“大足冬菜开坛节”“大足五金博览会”“大足民俗狂欢季”等特色主题活动。推动非遗元素融入城市的城市雕塑、景观小品、灯光秀等公共空间、公共交通、对外宣传品。
  五是实施非遗区域协同发展工程,共建巴蜀走廊
  共建巴蜀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平台。联合四川资阳、安岳等地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川渝地区(特别是资大区域)非遗资源联合调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共推巴蜀非遗主题精品线路。联合设计推广跨区域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石刻与匠心”之旅(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两地石雕/五金非遗体验)、“川渝民俗风情”之旅(大足鲤鱼灯/火龙+资阳安岳特色民俗表演)、“巴蜀舌尖记忆”之旅(大足冬菜/鲫鱼+资阳安岳特色美食)。实现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动、门票互惠。
  共创巴蜀非遗文旅活动品牌。轮流或联合举办如“巴蜀非遗大集市”“巴蜀龙舞争霸赛”“巴蜀工匠大会”等区域性品牌活动。推动两地同类非遗项目交流展演、传承人互访学习。
  共育巴蜀非遗市场体系。建立巴蜀非遗产品展销联盟,在两地主要景区、商圈互设非遗产品展销专柜。探索建立统一的巴蜀非遗电商平台或专区。支持两地非遗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本版图片为新渝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