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西部的棠城大地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大足石刻的千年造像,落在大足区中敖镇天台村桑园的露珠上。不远处的敬老院里,82岁的陈婆婆被志愿者扶进“助浴快车”,温热的水流洗去尘埃,也洗亮了她眼角的笑纹。
这温暖的场景,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重庆市大足区慈善会。自成立以来,这支扎根民生服务的慈善力量始终秉持“慈善为民,依法行善”的宗旨,将3.5亿元善款化作70余万人受助的温暖,让“善满棠城”的暖流浸润大足的每一个角落。
起点:以“五个依靠”筑牢慈善根基
大足区慈善会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帧特殊的照片:2021年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奖牌旁,整齐排列着19份与镇街签订的慈善合作协议。这张照片恰是其工作策略的生动注脚——20年来,慈善会始终以“五个依靠”为纲,将慈善文化融入肌理,让“善满棠城”吹起满城新风。
——依靠党政引领,把准慈善航向。大足区慈善会始终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将慈善事业纳入区域民生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主动对接区农业农村委、民政局等部门,并和各镇街紧密沟通,精准掌握300余个村(社区)的发展需求和群众困难情况;在应急救灾工作中,与应急管理局建立“30分钟响应机制”,确保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募捐。这种“政府引导、慈善运作”的模式,让慈善项目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正如区慈善会会长黄铭所说:“党政引领不是‘戴帽子’,而是让慈善资源像毛细血管一样,精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依靠“走出去”,链接广阔资源。慈善的力量从不局限于地域边界。大足区慈善会常年保持开放姿态:经常与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沟通政策动态,赴北京、广东等地考察先进经验;与辖区高校合作开展“慈善创新探索”,优化设计帮扶项目;更与超100家企业建立“定向捐赠联盟”,其中善缘今生、萤火虫等志愿服务中队里的爱心企业连续4年每年联合捐赠超100万元用于助学。2024年大足区慈善会牵头成立重庆区县慈善联盟,与九龙坡、潼南、荣昌等7个区县结成“爱心共同体”。2025年4月,大足志愿者参与铜梁区“步步为善”公益徒步,筹募善款,汇聚爱心力量。跨省协作尤为亮眼。2024年3月,青海省慈善总会考察团专程调研大足“助农圆梦计划”;同年,大足与广州慈善会合作上线“足够爱你·时刻守护”项目,为心理困境群众筹得11万余元善款,为上百名群众进行心理辅导,成功帮助20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走出阴霾。这种开放姿态让大足慈善打破地域壁垒。
——依靠“走下去”,摸清民生脉搏。“进千门、访千户、知千情、解千难”的“四千理念”,是慈善会干部的工作常态,深入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收集困难群众的信息,为精准救助提供了有力依据。2024年夏季,志愿者顶着40℃高温走遍全区27个镇街,记录下874户困难家庭的“微心愿”:智凤街道的独居老人想要一台电风扇,珠溪镇的困境儿童需要一套课外书,龙石镇的残疾人希望家门口有个防滑坡道……这些“接地气”的需求清单,成了慈善项目设计的原始蓝本。坚持“理清千头万绪、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动员千家万户”的“四千行动”,是慈善会干部全面进行慈善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助学、助老、助困、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切实贡献了慈善力量。正如慈善会秘书长所说:“慈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是踩着泥土问出来的。”
——依靠“走进去”,推动人人慈善。“慈善宣传员”小李没想到,自己在商场摆的“圆梦角”会如此热闹。2025年“六一”前夕,市民们为困境儿童挑选礼物,有人买了崭新的书包,有人手写祝福卡片,有人扫码捐赠10元钱。这种“嵌入式”宣传,正是大足推动“人人慈善”的缩影。这里,有慈善与体育碰撞出爱心火花:2025年“大足慈善佳华杯”夏季篮球联赛上,33支队伍不仅比拼球技,更以篮球为媒、以慈善为桥,将大足石刻的文化底蕴、多业态发展的产业特色与现代体育精神有机融合,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这里,有石刻孝善文化焕发新生:把“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造像作为最生动的慈善教材,组织“石刻孝善讲堂”,邀请文保专家讲解“怀胎十月”“推干就湿”的造像故事;开展“我是石刻宣传官”活动,让困境家庭的孩子走进石刻向游客讲解孝善文化。这里,有“善满棠城”的浓厚氛围:线上,大足区融媒体中心对“大足慈善”进行专题报道,“大足慈善”公众号持续推送“慈善故事”,“大足慈善”抖音号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线下,“中华慈善日”“95公益周”“99公益日”等慈善活动期间,20余辆宣传车穿梭在大街小巷,600余块海报贴进社区,志愿者在商圈设点讲解,商场的LED屏滚动播放慈善短片……从赛场到石刻,从校园到社区,慈善文化在大足已逐渐化作一种生活方式:公交上,乘客会主动礼让帮助老人和孩子;菜市场,摊主会把蔬菜送给困难家庭;甚至连广场舞队伍,都自发组成“慈善宣传队”。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现在在大足,做慈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依靠“慈善+”模式,激活多元动能。“慈善+数字”让救助更精准;“慈善+文旅”让善意随石刻传播;“慈善+保险”为困难群众筑牢因病返贫防线。互联网更是让慈善突破时空限制。从2019年首次尝试网络募捐,到2025年大足已在腾讯、抖音、支付宝等5个平台上线慈善项目,累计募集善款超1.3亿元,让善意在指尖传递。
这份扎实的工作根基,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从2014年“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到2021年“全国先进慈善组织”,再到连续五年“互联网募捐工作先进集体”,10余项国家级、市级荣誉背后,是慈善会“把荣誉当起点”的清醒——奖牌旁的工作台账上,2025年的目标已清晰列出:新增3个产业帮扶项目,实现困难老人帮扶27个镇街全覆盖,实现困难学生资助中小学全覆盖……
赋能:以慈善项目激活乡村振兴
在大足区珠溪镇老君村,村民们总爱念叨一条路的名字——“八宝路”。这条路不长,只有2.7公里,却让村里的柑橘从“烂在树上”变成“销到城区”。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2022年大足区慈善会发起的“畅通路引来好生意”募捐项目。
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蝶变。中敖镇的桑园里,68岁的李建国正忙着采摘桑叶。“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养蚕,加上给工厂提供桑叶茶、桑葚酒原材料,一亩能挣3000多元!”他的话里藏着中敖镇蚕桑产业的十年蝶变。2014年,镇政府提出“产业兴村”规划,中敖镇迅速联动龙头企业,首期投入15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企业+专合社+农户”的帮扶链条。2022年,又通过区慈善会牵线搭桥,参与“乡村振兴·重庆专场”互联网募捐,借助慈善项目帮助天台村筹募60余万元升级桑园基础设施,让桑叶茶、桑葚酒等产品走出大山。“互联网+慈善”让资源整合效率倍增:2023年,中敖镇蚕桑产业带动30余户困难家庭年均增收约1.2万元,产品附加值提升40%。这样的产业故事在大足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护航”项目助力石马镇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发展;“助农圆梦计划”项目为季家镇的农业产业注入动力。这些项目不仅直接支持了乡村产业,还通过慈善活动的宣传效应,有效提升了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带来了积极影响。截至2025年,慈善会已累计投入超4000万元用于产业帮扶,培育特色产业项目28个,带动1.2万名困难群众就业增收。
让道路与灯光通向民生幸福。古龙镇大林村曾有句顺口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卖茶全靠人背。”村里的1000余亩茶园品质优良,却因道路泥泞难以外销。2022年,慈善会发起“茶海飘香路通产业兴”项目,筹募善款对产业路进行硬化升级,如今,货车可直接开到茶园旁。道路通了,灯光也要亮起来。中敖镇金土村村民王淑兰说道:“以前,村里的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晚上串门都得打手电筒。”2023年,慈善会启动“美丽乡村明亮计划”,在中敖镇安装260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晚上跳广场舞的人多了,娃娃们放学后还能在灯下写作业。”王淑兰指着路灯下的文化广场,那里正有二十几位老人随着音乐起舞。近几年,大足区慈善会通过“乡村振兴专场”“99公益日”等互联网募捐活动,累计筹募3000余万元用于乡村基建:在珠溪镇、古龙镇等镇街通过“畅通路引来好生意”等项目实施升级10余公里道路,通过“家乡路灯亮起来”等项目实施安装太阳能路灯4000余盏。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变,不仅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大足区慈善会项目部部长算了一笔账:每投入1元慈善资金用于基建,可带动周边产业增收5元。这串数字背后,是珠溪镇果农望着货车远去时的笑容,是古龙镇茶农数着新收入时的满足,更是大足乡村在慈善助力下,一步步走向振兴的坚实足迹。
暖心:慈善救助里的“人间烟火”
“我终于有新画笔了!”2025年“六一”儿童节当天,12岁的小雨(化名)攥着崭新的彩色画笔,眼里的光比颜料更亮。这个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的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而让她梦想成真的,是大足区慈善会“善满山城帮扶计划”发放的“圆梦金”——65名困境儿童像小雨一样,收到了按自己心愿挑选的礼物。
慈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双双递来的手、一句句暖心的话、一个个被照亮的日子。在大足,慈善会将助学、助老、助困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份善意都长成温暖的模样。
助学——让每个梦想都有发芽的土壤。回龙镇“梁鹏希望小学”的教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照片:2019年,英雄机长梁鹏从自己的奖金中捐出3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这一笔捐款让学校旧貌换新颜,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得到提升。如今,梁鹏与学校的缘分仍在延续——2024年,他和川航重庆分公司的同事及志愿者们再次来到学校,带来11万元助学金和航空知识课。“长大后,我也要像梁鹏叔叔一样帮助别人。”六年级学生张鑫在作文里写下这句话。这正是慈善助学的意义所在: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播撒善意的种子。大足区慈善会连续14年帮扶特殊教育学校,为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的孩子捐赠助听设备、康复器材;通过“阳光成长”项目,累计资助5000余名困境学生圆了求学梦;在10余所中小学设立“慈善图书角”,让学生读到了心仪的课外书。
比物质更珍贵的是陪伴。失去双亲的小王兄弟,至今记得十年前第一次见到“萤火虫”志愿者的场景:“他们给我送来了书包,还陪我写作业。”十年来,志愿者们对兄弟俩的关怀从未中断——小学时辅导功课,中学时资助生活费,今年6月哥哥王正雄突遭车祸,志愿者们轮流守在医院,联系医生减免费用,帮着办理保险理赔。昏迷中的王正雄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志愿者熟悉的笑脸:“别怕,我们在。”如今,哥哥已康复出院,弟弟在作文里写道:“志愿者叔叔阿姨让我知道,即使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我也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在大足的校园里不断上演:是“圆梦金”让小雨的画笔有了色彩,是“梁鹏希望小学”的变化见证着善意的传递,是慈善志愿者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让困境中的孩子从未孤单。
助老——让每段晚年都有温暖的依靠。智凤街道渝馨家园敬老院的浴室里,82岁的陈婆婆被志愿者轻轻扶上护理床。流动浴室里的防滑垫、恒温花洒、扶手一应俱全,志愿者小李仔细调试好水温,才开始为老人擦拭身体。“以前怕给人添麻烦,澡都不敢多洗,现在这些娃娃比亲生的还贴心。”陈婆婆抹着脸上的水珠,笑出满脸皱纹。这是大足区慈善会2025年启动的“助浴快车”项目的日常场景。这辆改装过的流动浴室车,配备专业护理设备和3名持证护理员,计划走遍全区27个镇街,为2000名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免费助浴服务。除了助浴,志愿者还会顺带帮老人理发、修剪指甲,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助浴快车”只是助老服务的一角。2024年,慈善会为874名困难老人购买“渝快保”,解决看病贵的难题,2025年,这一保障扩至955人,连退休村干部也被纳入其中。在各镇街的敬老院里,“情暖敬老院”活动已成常态:春节时志愿者来包饺子,端午时送粽子,重阳节来暖心陪伴。76岁的周爷爷说:“以前觉得敬老院冷清,现在天天像过节。”这些细微的改变,藏着对老人最朴素的尊重——正如“助浴快车”护理员所说:“我们不仅是帮老人洗澡,更是让他们感受到,老了也能有尊严。”
助困——让每个困境都有突围的力量。大足茅里堡村的木工房里,谷方德的凿子在木头上游走,木屑簌簌落下。这位失明三十年的手艺人,曾困在潮湿的屋里,靠摸索着做板凳勉强糊口。2023年,慈善会志愿者敲开他家的门。“第一次去时,屋里黑得看不清,电线老化,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志愿者小张回忆。他们先请电工换了全屋电线,又帮谷方德卖板凳。更重要的是,志愿者小李用手机拍下他做板凳的过程,配上“失明匠人三十年坚守”的文案发到抖音。没想到,这段视频火了,订单从各地飞来,慈善志愿者还帮他联系订单和送货。“虽然看不见,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帮我,这双手能养活自己。”今年夏天,慈善会工作人员带爱心媒体达人“三德子”来看他,“三德子”亲手做了顿鱼,谷方德摸着餐桌笑:“这鱼真好吃,日子是越来越有滋味了。”
慈善的温暖,更在紧急时刻显力量。2024年9月,5岁的小明(化名)误饮强碱溶液,消化道严重灼伤。母亲抱着孩子在医院哭着求助时,消息已在慈善志愿服务中队的微信群里传开。20元、50元、100元、1000元……不到一天,4万余元善款凑齐,大足应急救助基金会的1万元现金也送到了医院。“医生说要做多次手术,是这些好心人给了娃支持。”孩子出院后,母亲特地带着他到慈善会送锦旗,锦旗上写着“慈善凝聚八方爱,救助孩童恩似海”,被阳光照得格外亮。在邮亭镇,患病卧床的张大姐,慈善会帮她申请了医疗救助,志愿者定期上门慰问关怀;在宝兴镇,车祸后不敢出门的女童,区慈善会请来了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不仅上门会诊,还接她回院做心理干预,帮助她重新回到了学校。
微光成炬,温暖一座城。“一起过暖日子”的信念,让大足的慈善从少数人的善举,变成全城人的行动。而那盏最初的“明灯”,早已化作满天星光,照亮大足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在这里,每一份善意,都在生长出改变的力量。
本版文图由大足区慈善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