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质增效,不仅是应对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挑战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必由之路。大足区着力增强城市数智化治理能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将数字技术贯穿到城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全域治理视角统筹城市运行体征监测、跨部门协同处置、基本能力建设,构建起“数据通、业务通、流程通”的系统化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探索出新路子。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城市智治多元化、现代化、体系化新格局
一是构建工作体系。发挥党的核心作用,攻坚“三个一体化”:统筹调度一体化,以改革为抓手,破除条块分割惯性思维,打破部门调度壁垒,配置智能预案,以数据流、业务流打通决策流,实现从“各自为政”到“全域联动”的治理范式跃迁;规建运治一体化,整合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闭环链条,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数字设施“规划指导建设运营、实施反馈优化规划”动态循环;行政执法一体化,聚焦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打通信用系统与专业执法、综合执法数据壁垒,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打造AI+赋能行政执法综合场景矩阵。二是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结合数字重庆建设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建立专题知识库;梳理区级特色跑道,提取治理效能关键参数,形成一批可量化且动态更新的体征指标及KPI指标;优选配合程度高、数据基础好的城市治理场景进行AI赋能,构建具有大足特色的城市治理高质量数据集。三是构建能力体系。“智防”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推动风险点全量落图,实现一屏览、一网管、一键达,促使城市安全风险治理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细治”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聚焦交通、建设、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特殊人群防护综合场景;“救援”健全应急机制,充分运用数字重庆建设成果,强化应急指挥调度,利用智能预案完善灾害应对的叫应、转移、熔断、前置工作机制。推动无人机救援、AR应急救援等技术场景应用,探索打造集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于一体的新质应急救援能力。
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体验
一是以实战实效提升治理水平。构筑城市智能中枢,整合物联感知设备并进行网格化管理,聚焦高频治理场景并配置智能预案并关联感知设备,挖掘存量应用价值,充分利用市级应用,针对森林火灾、防汛抗涝等重点领域在区治理中心探索集成综合场景,提升极端事件或极端天气下的响应速度及处置效率,完善数据库,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链条机制,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城市治理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二是以群众满意度检验治理效果。畅通民意渠道,利用AI+分析手段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需求,推广“错时共享”“潮汐车位”等停车位建设,用渝快码等方式整合社区周边服务资源,推出“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持续升级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并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三是以科学方法筑牢治理安全。制度上厘清数据边界,完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落实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底座上推动政务应用向国产化平台迁移,在关键环节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防范底层技术依赖带来风险,项目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利用数字孪生打造地下管网监管综合场景,构建城市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系统攻击等情况下快速恢复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双向赋能思路,开启治理体系重构、治理模式创新、治理能力跃升新阶段
一是从“治理共同体”向“治理生命体”演进。一体化推进城市建设更新,统筹布局感知设备,科学规划感知设备密度和覆盖范围,有序推进智能感知网络补盲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利用AI底座对治理中心流转事件开展多维数据分析、感知预测、问题挖掘,实现城市常态化监控,让治理中心从“事后补救、被动处置”向“事前预测、主动干预”演化,使治理主动性更高、智慧性更强。二是从“看上去很美”向“用起来很棒”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弱化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优化政务服务应用界面设计,站在用户角度开发语音输入、语音助手、方言识别、大字版、简洁版等便民功能,强化面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推进适老化、适残化标准与AI辅助系统在智慧民政及智慧助残平台的普及应用,深化特色智能体建设。三是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跨越。开展数字平台操作、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专项培训,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渝快办推广力度,在渝快办大足专区上线定制化服务,推动居民使用渝快办参与社区事务,通过线上实现社区事务全民参与,形成议事协商、监督评价、服务反馈的线上闭环互动,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作者系大足区大数据发展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