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理论总第818期 >2025-09-29编印

以“金山治”为“乡村治”添砖加瓦
刊发日期:2025-09-29 阅读次数: 作者:姜从志  语音阅读:
  

□姜从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百姓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金山镇迎来发展机遇,更应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走出一条符合金山实际、彰显金山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才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建设美丽乡村,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治理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乡村治理有效的“第一眼印象”,也是群众幸福感的“直观标尺”。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治理的强基工程,要从硬件完善、院落靓化、长效管护等方面打好“组合拳”,一步步擦亮乡村“颜值”。一是完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保障。针对老百姓入户道路、饮水质量、照明工程等所需所盼,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联动有关部门共同发力,动员群众出资出劳,推动“一年解决饮水问题、两年基本实现硬化公路户户通、三年实现太阳能路灯全覆盖”的目标逐步实现,让人居环境更有“质感”。二是靓化乡村院落。院落美,则整村靓。用好市级“五好两宜”试点资金,精准提升试点村集中院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整洁美观、卫生环保、休闲娱乐、安全保障等方面着力,不断完善院落功能、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保持常态长效。一时清洁易,长效整洁难。为充分调动村社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行“延线扩面、常态评比”长效管护机制。一方面,以天河村为试点,整村推广人居环境“积分制”,村民通过常态参与清扫保洁等活动赚积分换奖品;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六个美丽”建设,每个村(社区)选取5公里村级主要干道,打造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等,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大比武,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让人居环境常护常新。
  聚焦提高民生温度,坚持把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治理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地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乡村治理的暖心工程,要通过精准、多元化服务供给,让群众共享治理成果、感受民生温度。一是加强“一老一小”关爱。老少都是宝,关心爱护不能少。要紧跟“服务好‘一老一小’”目标,着力构筑“2+N”暖心服务体系。每个村(社区)要以“2个统一动作”(长者集体生日、优秀学生奖励)开展常态化关爱,试点村要以“N个自选动作”(假期托管、银发义剪、入户助洁等)进行特色化服务,力争通过深化“2+N”活动开展,形成具有金山辨识度的“一老一小”服务品牌,让“一老一小”获得感、幸福感更加殷实、更可持续。二是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公平性。要从健全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入手,加强精准识别、分类救助、结对帮扶,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精准识别可采取“入户摸排+大数据比对”形式,摸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底数;分类救助应对因病、因灾致贫的临时困难家庭及时帮扶,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群体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结对帮扶要在“帮智”“扶志”上多花心思,切实帮助解决就学、就业等长远问题。三是推动公共事业提质。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应当坚持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优先发展,重点在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和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上下大力气,让群众“学”在家门、“医”在身边,近享“家门口的幸福”。
  聚焦凝聚精神力量,坚持把建设乡风文明作为治理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建设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治理的铸魂工程,要通过传承文脉、弘扬美德、移风易俗,方能不断凝聚乡村治理的精神合力。一是持续提振传统文脉。文化是根,乡愁是魂。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比如,在村(社区)建设乡情陈列馆,收集老农具、旧照片、传统手工艺品等实物,设置“农耕记忆”“乡贤故事”“发展历程”等展区,让其成为学子、游子思乡怀旧的乡情纽带。还可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村(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比如春节举办“写春联送祝福”活动,端午组织包粽子、划龙舟比赛,中秋举行“打糍粑”“赏月话家常”活动,不但能传承民俗文化,更能增进情感认同。二是持续引导崇德向善。要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用好建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经常开展理论宣讲、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又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比如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三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对于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要注重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要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理”的作用,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让乡风向新、民风向好,金山镇《推出暖心举措 治理高额彩礼》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同时,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推广文明理念,让“垃圾分类”“文明祭祀”等新风尚成为习惯。
  聚焦增强工作效能,坚持把提升治理能力作为治理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治理能力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支撑”,直接决定治理效能。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群众自治、要素保障,推动治理质效持续提升。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一方面,要建强治理队伍,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加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软弱”村、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书记(主任)助理;另一方面,要锤炼治理本领,常态开展镇村干部、网格员基层智治能力培训,鼓励支持干部“走出去”学习,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化治理等内容开展村(社区)书记“治理能力擂台赛”,推动以学促进、以赛促干。二是强化群众自治。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要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每年开展“群众意见大征集”活动,通过院坝会、线上问卷等方式,全覆盖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要引导群众自主治理,比如动员群众在村级公路建设、院落整治等项目中“出工出劳”;要深化村民监督参与,采取规范公开项目、设置举报信箱等举措,让村民有效参与到项目资金使用等村级重大事务全程监督,以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三是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是最关键的要素,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村集体持续增收,为治理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制度是最可靠的要素,要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将乡村治理工作列入每次镇党委会固定议题进行研究;要优化考核评价制度,把基层智治、公共服务等内容纳入干部评价清单,评价结果与干部绩效、评优评先挂钩;要完善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工作流程,推广“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是基础、优化公共服务是关键、建设乡风文明是灵魂、增强治理能力是根本,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四者”协同发力、纵深见效,才能让乡村治理新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努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更多金山贡献。(作者系大足区金山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