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为做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镇街上连城市、下接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枢纽。其发展不能再走资源消耗、粗放增长的老路,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刻变革。
玉龙镇位于大足区东南部,坐拥龙水湖、玉龙山等优质生态文旅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城乡品质有待提升等共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玉龙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上级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确立了“产业兴镇、文化强镇、生态宜镇、治理固镇”的四大战略抓手。这“四镇”建设并非相互割裂,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玉龙镇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文化繁荣是精神内核,生态宜居是亮丽底色,有效治理是根本保障。四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统一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产业兴镇: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根基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玉龙镇实现“富足”目标的根本途径。玉龙镇的产业兴镇之路,突出体现了“特色化、融合化、共享化”三大特征。
深耕特色农业,激活山林经济。玉龙镇摒弃“贪大求全”的旧思路,精准聚焦“林下”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通过种植何首乌、白芨、骨碎补等中药材3400亩,养殖黑山羊、五黑鸡等特色畜禽,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玉龙镇创新推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这一模式不仅引入了圣草源中药材加工车间这样的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500余吨的年加工量和1000余万元的年产值,更关键的是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农户深度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共享发展红利。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819.5万元,实现产值1879万余元,这正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成功实践,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题,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农文旅融合,培育增长新引擎。玉龙镇拥有龙水湖旅游度假区、中国传统村落玉峰社区等稀缺资源。产业兴镇不仅限于农业,更在于做好“融合”大文章。一方面,全力协助龙水湖度假区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如改造人行道、新建停车位、旅游厕所,培育民宿和升级农家乐,直接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和游客体验,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另一方面,前瞻性地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规划发展草莓、水蜜桃、赤松茸等采摘基地,推出“生态采摘+康养度假+运动体验”项目,使农业生产过程成为旅游吸引物,实现了“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转变。这种融合不仅扩大了产业边界,更显著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产业兴镇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玉龙镇在支持伍源、原江等工贸企业和五金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0人以上。这体现了政府在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上的积极作为,通过保住市场主体来稳定就业大盘,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文化强镇: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强镇战略为玉龙镇的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使其在物质丰裕的同时,实现精神的富足和乡风的文明。
以党建引领文化方向,筑牢思想根基。玉龙镇将文化建设置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引领、廉洁清风入户、积分兑换激励”三项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治理和群众生活。通过“擂台比武”评选“担当作为好支书”,树立先进典型,发挥了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和文化建设优势。
以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玉龙镇大土社区获评“全国移风易俗试点社区”,玉龙村争创清廉村居市级优秀实践案例,这是文化强镇最显著的成果。通过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宴席劝导队”等17个群众自治组织,创新“1133”工作法,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这种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治理模式,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
以文旅融合活化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强镇并非空中楼阁,需要依托具体的载体和项目。玉龙镇协助完成“非遗中国”重庆篇在龙水湖的拍摄取景,就是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有效宣传和推广。通过对玉峰社区这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基础设施提升,守住了乡村的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未来,通过举办半程马拉松、龙舟赛等文体活动,将进一步擦亮“湖光山色·醉美玉龙”的文化品牌,使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吸引外来游客对玉龙文化的向往与尊重。
生态宜镇:绘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宜镇战略体现了玉龙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方面,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守护绿水青山本底。玉龙镇拥有龙水湖、玉龙山等生态明珠,保护是首要任务。通过有力应对连晴高温,利用9个标准防火检查站、2个高清摄像头实现森林火情“零”目标,展现了在生态安全防护上的“数智+人防”现代化手段。纵深推进“河湖长”制,确保辖区水质稳定达标,并助力龙水湖获评“最美湖泊”,这些都体现了在生态红线守护上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另一方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设宜居宜游家园。生态宜居镇不仅是保护,更是建设。玉龙镇积极争取2000万元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市级示范项目,改造庭院196户,建成巴渝和美院落8个,直接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完成龙水湖度假区主入口和玉花路绿化带景观提升工程,栽植苗木、种植草坪,打造下道口商业街和生态鱼驿站,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城镇的“颜值”,更直接服务于旅游产业,增加了“产值”,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诠释。通过农房建设管控指导图册确保风貌统一,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渝西农文旅融合特色小镇。
治理固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基石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玉龙镇的治理实践,核心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第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玉龙镇坚持以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化“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实行“村网合并”,建立73个网格并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累计处理网格事件上万件,依托“云号手”平台解决群众困难1856件,这标志着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最细微的单元,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打通了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创新治理机制,提升精准防控能力。玉龙镇在平安建设上成效显著,其背后是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构建“131”预警劝阻机制,成功预警劝阻675人,为群众挽回损失24万余元,展现了在应对新型网络犯罪方面的前瞻性和高效性。坚持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格管控重点人员,实现镇域黑恶案件零发生。抓实道路交通安全,东兴村劝导站获评全市优秀。这些成绩源于将传统“人防”与现代“技防”“智防”相结合,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精准防控的转变。
第三,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结合,激发内生治理活力。玉龙镇的治理不是单一的行政管控,而是法治、德治、自治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设定明确的矛盾纠纷识别在库率、化解率等目标,体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努力。同时,通过文明积分、道德评议会等德治方式,以及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为民调综合满意度位列全区第二打下了坚实基础。
玉龙镇以“产业兴镇、文化强镇、生态宜镇、治理固镇”为四轮驱动的实践探索,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在基层乡镇的落地路径。其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启示: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协同发力。“四镇”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生态为形、治理为本,缺一不可。玉龙镇的成功在于没有孤立地推进任何一项工作,而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使四大战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政治保证。无论是产业发展、文化建设,还是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玉龙镇始终将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从“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模式,到“141”基层智治体系,再到“131”预警机制,玉龙镇的成功源于敢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维开拓新局。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无论是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增收,还是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维护安全稳定,都体现了玉龙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展望未来,玉龙镇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工作要求和区委工作安排,在文旅融合、产业振兴、城乡建设和民生福祉上迈出新步伐。要实现这些目标,仍需持续深化“四镇”建设:在产业上,需进一步强化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在文化上,需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活化本地文化IP;在生态上,需探索更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在治理上,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玉龙镇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路径、真抓实干,镇街完全可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大作为、谱写新篇章。玉龙镇正以玉龙山为笔、龙水湖为墨,奋力书写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必将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提供一个鲜活而精彩的样本。 (作者系大足区玉龙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