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816期 >2025-09-25编印

规范生产、锚定8000万元目标——
丰都糊辣壳借地理标志“走出去”
刊发日期:2025-09-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丰都日报记者李达元
  “老板,煮二两糊辣壳小面。”在丰都县城及各乡镇(街道)的小面馆,市民前去吃早餐时,总会有人喊上这样一嗓子,然后坐下来等老板将一碗黑黢黢的糊辣壳小面端到面前。虽然糊辣壳小面与重庆小面的区别不大,但丰都人尤其爱吃糊辣壳,就在这一勺辣椒里,却足以改变整碗面条的味道。

抓住商机做起糊辣壳调料加工和销售

  市民吃面条时,总能看到案板上盛糊辣壳的碗里一片漆黑,还泛着黑亮的油光,若是没吃过的外地人看到,肯定觉得没胃口;可即便只是看着,那股独特的糊香味也已飘入鼻腔,令人口水直流。正是这股糊香,让辣椒有了烟火气息,尤其是用热油酥过之后,味道会更加浓郁香醇。
  “用糊辣壳制作的小面,单从外观上就很有冲击力——白白嫩嫩、微微泛黄的面条,浸泡在黑黢黢的油汤里,形成鲜明反差。”位于平都农贸市场附近的一家小面馆老板说。
  的确,当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搅拌均匀后,辣椒碎末黏在面条上,裹满糊香味的辣椒油紧紧包裹着每一根面条。一口吃下去,糊香味瞬间充斥整个口腔,口感格外劲道。而糊辣壳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加入糊辣壳的抄手、米线、铺盖面,都有了别样风味;用糊辣壳拌制的凉菜,也别具一格。
  正是因为丰都人对带糊辣壳调料的食物情有独钟,不少商贩敏锐抓住这一商机,做起了糊辣壳调料的加工与销售生意。

独特味道让糊辣壳拥有了稳定市场

  商贩们以农户种植的红辣椒为原料,架起一口大铁锅用柴火烧热,再放入辣椒慢慢翻炒。待辣椒在柴火余热中由红变黑,且散发出明显糊香时,便将其捞出铁锅,随后细细捣成碎末,加入各类调料、淋上热油,独特的糊辣壳就制作完成了。
  “根据不同人群的口味偏好,糊辣壳的糊香味浓度不同,这全取决于‘糊’的程度——辣椒颜色越黑,糊度越高,吃起来就越容易发苦。但只要把控好糊制程度,再搭配好各类调料,吃的时候基本尝不出苦味。”商贩刘明阳说,为此,他特意加工了几种不同糊度的糊辣壳调料,供顾客按需选购。
  这种集香、辣、微苦于一体的独特味道,让糊辣壳拥有了稳定市场。记者走访丰都县城平都、民达等农贸市场时,在专门售卖调料的摊档前,都能看到糊辣壳的身影。
  “您要多少?我这儿有散装的,也有袋装的,散装的价格相对便宜些。”看到记者驻足,摊主立刻热情推销起来。
  当记者问一名调料摊贩:“您知道丰都糊辣壳小面调料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件事吗?”对方愣了片刻,摇着头回答:“不知道。”记者又问:“那您觉得最近糊辣壳销量有没有变好?”摊主说:“确实感觉买的人比前段时间多了,销量好了些,我还挺纳闷原因呢。”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处售卖糊辣壳调料的摊点,发现摊主们的反应与这位摊主基本一致:既不知晓地理标志认证一事,也不清楚销量增长的原因。而且,这些摊点的糊辣壳均为自家加工生产——摊主们表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规范标准推动小作坊向规模化企业转型

  记者在一处糊辣壳摊点前停留了约半小时,期间看到有2位顾客购买了糊辣壳。“自己加工太麻烦,花钱买现成的方便多了,吃的时候直接拌一点就行。”其中一位市民说。
  丰都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丰都糊辣壳小面调料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仅是一个荣誉标签,更是品质与信誉的象征——这一认证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帮助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外部市场。但目前,丰都糊辣壳小面调料多由当地小作坊加工生产,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狭窄,导致整体销售额不高、从业者利润微薄。
  “下一步,我们将以地理标志认证为契机,规范糊辣壳生产标准,推动本地小作坊向规模化企业转型,让丰都糊辣壳小面调料卖得更远、更好。力争三年内,实现该产品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