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814期 >2025-09-23编印

乌鸡产业兴村民钱包鼓
垫江长柏村:生态养殖敲开致富门
刊发日期:2025-09-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垫江报记者周迎迎
  “这些年跟着村里养乌鸡,去年光卖鸡和鸡蛋,就赚了六千多元!”每到早晨,垫江县普顺镇长柏村村民李家英就蹲在自家鸡舍旁,攥着刚捡拾的乌鸡蛋,满脸笑意。
  如今的长柏村,早已告别“守着青山没饭吃”的窘境。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行,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院坝旁都围起了鸡舍。这一改变,得益于五年前村里大力发展乌鸡的决定。

山坳破局:生态资源变富民资产

  “咱长柏村,山多林密,到处是野草、虫子,泉水清得能直接喝,可就是穷!”说起以前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吴绪明忍不住叹气。
  2016年,他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首次村民大会上,台下多是留守老人与儿童——年轻人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宁愿在镇上打零工,也不愿回村种地。
  “绪明啊,咱村的地都是好地,种的玉米、红薯都甜,可卖不上价钱,这可咋办呀?”一位老党员的话,像根刺扎在吴绪明心里。
  那段时间,他带着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走了20多天,摸清了村里的“穷根”——土地零散,不成规模;没特色产业,年轻人留不住;想搞点养殖,又没技术、没销路。
  而转机发生在垫江鸿发超市负责人何成祥的一次走访中。
  那时,何成祥正在寻找一个村来合作喂养乌鸡。来到长柏村,他发现长柏村有山有林,不缺天然饲料,资源丰富,很适合规模化养鸡。
  可把想法抛给村民时,却遭到质疑:“鸡容易生病,一闹瘟疫就赔底朝天!养多了卖给谁?以前也有人养鸡,最后要么自己吃,要么低价贩卖,根本不赚钱。”这番话,道出了多数村民的顾虑。
  为此,何成祥承诺:免费提供鸡苗、统一回收产品、全程技术指导。即便如此,吴绪明仍不踏实,他请来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家帮助分析和研判。
  专家实地考察后当即定论:“长柏村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养乌鸡。山林给了乌鸡充足的活动空间,又有干净的泉水和野草虫子,可供乌鸡觅食,为养殖生态鸡提供了充分资源,定不愁卖。”
  有了专家给的“定心丸”,村里通过召开院坝会征求群众意见,发现大多数村民都愿意尝试。村里随即规划,购置专业围栏、建设规范养鸡场。2021年4月底,成立重庆市垫江县普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5月,3万只乌鸡苗运抵长柏村,家家户户走上了养殖路。
  “那阵子,我白天晚上都会查看鸡仔情况,就怕出岔子。”吴绪明回忆,好在乌鸡苗成活率高,三个月后陆续产蛋,大家都拿到了首笔增收款。


生态养殖:“绿色招牌”赢得市场

  为确保乌鸡品质,合作社制定了《土鸡养殖及功效鸡蛋合作协议》,从种苗、饲料到防疫,条条细化。协议明确:种苗须从正规养殖场引进,每批检疫;饲料仅限玉米、豆粕、红薯藤、南瓜等天然食材,偶尔加艾草、蒲公英防病提味;每天让乌鸡在山林活动至少4小时,自主啄虫食草。
  合作社在产品包装与营销上同样用心。乌鸡蛋因蛋黄大、口感香、营养价值丰富,合作社统一收购后,用印着“普顺长柏村生态乌鸡蛋”的包装盒封装,盒内附卡片,标注乌鸡蛋吃法与营养价值。
  “这些细节很讨客户喜欢,不少人说贴心。”吴绪明笑着说,“我自己养了80只鸡,一年能挣2万余元。”

产业兴村:多渠道销售助农增收

  “刚开始养乌鸡时,全村500余户都加入了,第一年出栏超3万只,销售额就突破450万元。”吴绪明捧着养殖台账,笑容满面。台账上,每户养殖数量、出栏时间、销售收入清晰明了,红色数字节节攀升,映照着村民渐鼓的腰包。
  养殖期间,合作社承担起统一供苗、统一标准、统一收购价的职责,还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品质。“这为我们打造品牌打下了基础。”吴绪明说。
  销路拓展上,合作社双线发力。初期主要对接县城超市与农贸市场,随后瞄准了线上市场,在抖音、微信开通账号,拍摄村民喂鸡、捡蛋及乌鸡山林活动的视频,吸引线上消费者。
  “很多网友看了视频,私信问怎么买。”吴绪明介绍,合作社还请了专业主播做直播,“现在每次直播有几百人看,最多一天卖100多只鸡、5000多枚鸡蛋。”
  合作社按预定情况把当天收到的土鸡蛋打包邮寄,市内1天即可送达,市外2至3天也能送达,保证买家拿到手的土鸡蛋足够新鲜。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长柏村600多户农户参与土鸡养殖,每天可收鲜鸡蛋5000至10000枚,全年户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元。
  产业旺了,村民富了,村子也添了人气。曾经不知名的长柏村,因乌鸡养殖打响了名号,不少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闲置土地得以流转,全村处处“生金”,焕发勃勃生机。
  谈及未来,吴绪明规划清晰:依托土鸡养殖产业,辐射果园建设,结合林下产业,打造集“游、学、食、购、娱、住”于一体的观光科普基地,探索农旅结合新商业模式,注入更多发展活力,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