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民(重庆)
在众多的时令蔬菜当中,苦瓜一定不被人们青睐,其形状古怪,其味道苦涩。在饱含苦味的食材中,一般都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苦瓜当之无愧。它属于草质藤本、双子叶葫芦科植物,生长在炎热夏季,这是天赐造化的食物。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是在广东、广西,随后传入云南、四川。民间传说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就是它与任何食材如鸡鸭鱼肉等同时烹饪,绝不会传染苦味。所以,古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具君子之功”,被美誉之为“君子菜”。
我很少食用苦瓜,但对母亲做的苦瓜炖排骨汤和苦瓜蒸丸子尤为喜爱,铭记在心。苦瓜炖排骨汤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好火候,使排骨酥烂而未成渣,使苦瓜熟透而未变泥。而汤呢?清香、微苦、爽口;做苦瓜蒸丸子就比较麻烦,首先将苦瓜切成圆团,掏空瓤子,将猪瘦肉剁碎,调味,加芡粉,捏成小丸子,再将小丸子填入苦瓜里,以慢火蒸熟。这道菜荤素兼搭,既有苦瓜的清香,又有瘦肉的鲜美。
如果从食补养身的角度上说,美食与季节气候密切关联。《诗经》里曰:“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候条件。在十二节气的小满,有一种苦菜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俗语言:“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这种苦菜三月生长,六月开花,如小朵黄黄的野菊,漫山遍野。它的叶子锯齿形,是苦中带涩、清热解火的一道野味食材。在小时候,老家南充乡下常常将这种野菜汆水,加糖精,与玉米粉、面粉等做成菜窝头,不仅充饥扎实,而且还具备一定药膳效果。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僧人,自称苦瓜和尚,与当时艺术水平很高的朱耷、弘仁、髡残并驾齐驱的四大僧侣画家之一。他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有一诗曰:“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他独来独往,洁身自好,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了一生。
汪曾祺先生崇拜石涛,他在《吃食与文学》文章中写到:“‘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局珂罗版印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汪先生还在《苦瓜是瓜吗?》一文中写到:“他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请他吃饭,没有别的菜,全是苦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
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造诣颇深。他把自己比作“苦谏居士”,著有《苦笋赋》一文,曰:“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他虽写的苦笋而不是苦瓜,但文人忧国忧民的“苦衷”表达得淋漓尽致,肝胆相照。
文人的“苦”常常与“愁”相连,“苦”是怀才不遇,“愁”是忧国忧民。民间谚语道:“黄楝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古时大多文人墨客以山水为乐,以诗画为情,就是对“苦”与“愁”的化解和超脱。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伴随而行。食得百珍馐,必有酸甜苦。中医有“五味”之说,辛味可以发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补中,苦味可以泻火,咸味可以入肾。但在五味之中,唯独苦味可以深入人心,难以忘记。
品尝苦瓜之味,微苦在口,清热在心。
人生的“苦”是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我记得我父亲曾经有一句激励我的话:“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简单的话语,深刻地表明了一个哲理:做人做事,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