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渝周刊·理论总第812期 >2025-09-19编印

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刊发日期:2025-09-19 阅读次数: 作者:张李楠 刘世曦  语音阅读:
  

□张李楠 刘世曦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部署,其有效实施亟需高素质人才的持续供给与创新驱动。作为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独特结构使其面临人才流失、产业空心化等现实挑战,亟需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重庆)的实践探索关注不足,且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城市轻乡村”的路径偏差。例如,邹金町(2023)指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匹配方面存在显著脱节,而李童(2024)则强调城乡知识权力结构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落地困难。
  重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人才补给站”与“文化枢纽”的双重角色,但其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资源整合低效、城乡协同断裂等瓶颈。例如,某高校“智慧养殖”项目因忽视农户参与而失败,凸显了单向技术输出模式的局限性。
  产教融合理论经历了从单一校企合作到系统性协同创新的范式转变。早期的校企合作模式聚焦于技能适配性,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企业与学校的供需对接。随着产业升级需求加剧,Etzkowitz提出的三螺旋模型(TripleHelixModel)成为主流框架,主张“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创新,推动知识生产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然而,该模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一,忽视乡村社群作为利益主体的能动性,导致政策执行与在地需求脱节;其二,过度依赖技术驱动,缺乏对文化资本作用的考量。例如,重庆某高校“智慧养殖”项目因缺乏农户参与而失败,凸显了单向技术输出模式的缺陷。
  东西部高校的产教融合路径呈现显著分化。东部地区依托经济优势与产业链完整性,形成“产业主导型”模式。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ICT学院,技术转化效率较高。而西部高校(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受限于资源约束,更多采用“政策驱动型”路径,依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但项目盈利性不足(仅32%)。研究指出,西部高校面临校企合作机制僵化、企业参与度低等结构性障碍,导致协同创新能力受限。例如,重庆高校的校企合作频次与乡村GDP增长率仅呈弱相关(r=0.21),表明资源整合效率低下。
  尽管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如重庆“乡村振兴试验区”政策)大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但执行中暴露两大矛盾:逆向选择:部分高校为获取资金“包装”项目,忽视市场需求评估(如某“区块链+农业”项目缺乏应用场景);考核导向偏差:政策评价侧重“投入规模”而非“产出效益”,导致重建设轻运营。这与“创新驱动要素的非对称性关系”结论一致,表明政策设计需从“输血式”转向“绩效导向型”。
  城乡知识权力的不对称性导致技术主导型项目(如重庆某高校“智慧养殖”)失败。农户对复杂技术的排斥(78%认为操作困难)与高校“技术至上”思维形成冲突,印证了杜丹(2024)提出的“四重融合缺失”问题。相比之下,文化资本驱动型项目(如“非遗工坊”)通过乡土知识嵌入,实现了权力结构平衡,验证了“乡村社群赋权”的必要性。
  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理论层面,提出“四螺旋模型”与“需求资源制度”匹配框架,突破传统产教融合的“技术中心主义”局限,强调乡村社群的主体性与文化资本价值。实践层面,揭示政策支持与项目盈利性悖论(85%资金覆盖率vs.32%盈利率)的根源在于资源错配与执行偏差,并通过“非遗工坊”等案例验证文化协同的有效性。针对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性,提出“乡村创客”微专业课程与土地流转创新等对策,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操作性方案。然而,研究受限于地域样本与数据时效性,未来需拓展至成渝双城经济圈对比分析,并探索数字化工具在文化资本转化中的深度应用。本研究不仅为城乡协同创新理论注入新视角,更为政策制定者与教育机构提供了实践指南,助力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