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812期 >2025-09-19编印

从产业协作到乡建合作再到人才交流
十五载 鲁渝协作结出累累硕果
刊发日期:2025-09-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秋光明媚,水清鱼跃。
  9月14日,万州区长滩镇龙泉社区,在傅祥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连片的鱼池纵横交错,鱼儿在池中畅快遨游。
  在鲁渝协作支持下,龙泉社区与山东省浪潮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智慧养鱼系统,帮助养殖基地的产量增长近10倍。
  山东、重庆,一对情深义重的“老朋友”:1994年,山东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忠县,两地大规模交往帷幕由此展开;2010年以来,山东对口协作重庆14个区县,双方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在产业协作、乡村共建、人才交流等方面谱写出新篇章。


产业协作
由农业向全域延展

水产养殖是龙泉社区的特色产业,早在10年前,傅永祥便在当地发展了20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但当时年产量仅有10多万公斤。
  傅永祥说,今年基地的产量将达到100万公斤,与10年前相比,产量增长近10倍。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增长?
  2022年,龙泉社区与山东省浪潮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名为“鱼慧养”平台的智慧养鱼系统。该系统通过配套建设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水产养殖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并生成数字模型,指导渔业养殖。
  “我们前期部署了传感器等物联网设施,结合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互联网,能实时对养殖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调控水质。”该平台技术人员介绍。
  “这些养殖数据就是我的‘鱼饲料’。”傅永祥用手机打开“鱼慧养”平台程序,上面记录着鱼池中的水溶氧值、水温、盐度等各项数据,“一旦某个数据指标出现异常,系统立马弹出预警信息,这极大减少了鱼的病死率。”
  在100多公里外的丰都县武平镇新和场村,脱贫户王文柯正忙着整地、清园,为明年的马铃薯栽种做准备。去年,他种植了10余亩马铃薯,亩产有3000多公斤,收入5万余元。
  “以前可挣不了这么多。”王文柯告诉记者,过去种植的老品种马铃薯,亩产1000多公斤,换了新品种后,产量、收入实现倍增。
  王文柯所说的新品种,是山东滕州市向丰都县提供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单产为当地原有品种的2.4倍。经过几年的试种推广,丰都在全县拓展种植新品种马铃薯1.8万余亩,亩均增收近3000元,带动近6万农户增产增收。
  产业协作一直是东西部协作的重点。近年来,鲁渝产业协作在农业等相关领域深入推动,例如山东东营市通过“东蟹西引”,支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平地坝村建成“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开州区南门镇按照山东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六统一”的规范,建设起开州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
  而在鲁渝协作“升级版”中,协作领域由农业向全域延展。双方将“深化产业发展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合作领域包括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合作范围包括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外延正不断扩大。


乡村共建
携手建设鲁渝协作示范镇村

  除了产业协作外,如何让协作工作在重庆“生根发芽”,惠及面更广?山东、重庆的选择是:携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去年端午小长假,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一下子火了——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50万元,成为渝东北片区新的热门打卡地。游客除了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外,在龙池的“啤酒花园”、肉食品加工厂,还能就着肉串喝啤酒。
  龙池村党支部书记胡三平这样介绍村里的景象:方方正正的微田园里各类蔬菜苗长势喜人,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热火朝天,夜晚时分,游人在啤酒花园里欢歌笑语……
  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缘何会一夜“爆红”?这背后也凝聚着鲁渝协作的力量。
  作为鲁渝协作示范村,龙池村在山东省泰安市的对口协作帮扶下,聘请了参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家公司编制规划。同时,村里引进山东一家企业的精酿鲜啤酒微型生产线,建设龙池村啤酒花园和田野秀场,打造啤酒音乐季,为龙池村旅游接待注入时尚餐饮元素,还引入山东一家食品企业投资建设了食品加工项目。
  正是在泰安市的帮扶下,龙池村发展起了畜禽养殖、蔬菜种植、乡村旅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不光是产业,鲁渝协作还深度参与重庆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在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山东济宁市投入250万元建设乡村文化艺术中心900余平方米,能够承接200余人团队参观、研学;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山东东营市先后投入290万余元,实施了非遗苗绣工坊、水稻高效种植气象科技创新示范等重点项目,探索出“文创+贡米+互联网+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将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借鉴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升级打造100个鲁渝协作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推动协作开出“合作之花”。

人才交流
推进“组团式”人才协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鲁渝协作背后,有一群跨越千里而来的齐鲁志士。
  “一、三、五在县城医院看诊,二、四、六到乡镇出诊。”在武隆区中医院副院长王锡的工作笔记上,写着他一周的问诊工作安排。
  2018年,受组织安排,身为济南市中医院主治医师的王锡来到武隆区中医院,开启了他的挂职工作。原以为他挂职结束后就回去,没想到在2020年,他举家搬至武隆。
  “不仅是因为当地政府一次又一次诚挚邀请,更重要的是我忘不了这里的乡亲。”王锡说。来到武隆后,王锡通过中医诊疗技术救治了大量的疑难杂症患者,来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武隆区中医院成功创立二级甲等中医院,医院接诊量增加了40%,背后都有王锡的一份努力。
  渤海之滨的山东,长江上游的重庆,用人才交流建起了两地的协作桥梁,以“组团式”协作,全覆盖医疗、教育、农业各领域。巴渝大地上,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278名济南教师奔赴武隆支教,在与16所学校结对共建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孪生学校”“孪生教研团队”“孪生班级”及鲁渝协作“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
  13名威海市农业技术专家,协助云阳县成立“威海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凤鸣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指导服务组”,在引进试种威海脱毒甘薯苗的基础上,推广甘薯深翻低垄双行平栽技术等相关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帮助巫山县组建果酒酿造技术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脆李小烧、脆李白兰地、脆李利口酒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巫山脆李产业附加值……
  下一步,两地将深化实施鲁渝劳务品牌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帮助协作区县迭代打造“巴渝工匠”“万州烤鱼师傅”“云阳面工”等一批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更高的劳务品牌,推动鲁渝协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