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日报记者魏源森谢鹏飞
近日,在綦江区隆盛镇山林村肉兔养殖基地内,村党总支书记胡朝忠正俯身在兔舍旁,仔细向照看种兔的工人叮嘱日常管护注意事项。今年以来,该养殖基地已出栏肉兔1.8万只,实现收入81万元,当地村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也让肉兔养殖成为村里响当当的“增收产业”。
“如今,肉兔养殖已经成了我们村的‘当家产业’之一。”胡朝忠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回溯产业起步之路,2022年是关键节点——当时,山林村将肉兔养殖确定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一村一梦”公益资金的助力下,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40只逐步壮大到如今的近2万只,养殖户人均增收突破万元,昔日的“小项目”长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谈及最初的抉择,胡朝忠坦言曾面临不少难题。“那时候村里路况差,大型运输车进不来,想引进外来业主发展产业根本不现实。”眼看发展受限,村两委班子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谋划“自己干”。恰逢镇里号召各村探索肉兔养殖产业,大家眼前一亮——村里有一所废弃小学,场地闲置多年,正好能改造成兔舍。一番商议后,山林村的肉兔养殖事业就此敲定。
产业起步易,做好难。“刚开始只买了140只种兔,但‘有了兔子不会养’成了最大的坎儿。”胡朝忠回忆道。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村里自掏腰包,分批把工人送到四川、贵州等地的优质养殖基地学习技术。学成归来的工人不仅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还免费把养殖技巧教给村民,平日里更主动承担起“兼职兽医”的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山林村就分3批卖出2500只肉兔,总收入12.5万元,成功赚到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后,胡朝忠又有了新想法:扩大养殖规模。可新的难题随之而来——购买种兔、改造兔舍都需要资金,钱从哪儿来?就在一筹莫展时,他想到了“一村一梦”公益项目,随即主动联系綦江区慈善会。经过实地考察,綦江区慈善会从“一村一梦”公益资金中先后划拨27万元,为山林村肉兔养殖产业注入了“强心剂”。
有了资金加持,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村里新购种兔536只,同时推出多项惠民举措鼓励村民参与,村民既能以成本价从基地购买幼兔自主养殖,也能租赁基地的笼子“托养”,基地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还负责统一销售,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最多时,村里有20多户村民投身肉兔养殖,其中不乏脱贫户。”胡朝忠介绍。
脱贫户姚苹就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此前,他靠种植蔬菜和做公益性岗位维持生计,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如今,他成了养殖基地的“老员工”。“现在在基地养兔子,每月有2600元固定工资,平时帮村民做技术指导,基地每天还会给50元补助,一年算下来能有4万多元收入,日子比以前宽裕多了。”姚苹说。
“目前村里的肉兔养殖已经走上正轨,今年下半年预计还能出栏1万只左右,全年产值有望达到110万元。”展望未来,胡朝忠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引进优质母兔品种,让更多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参与进来,让大家都能靠着养兔子多赚钱。”
山林村的实践,正是隆盛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隆盛镇立足镇域实际,聚焦“短平快”产业特点,全力推广肉兔养殖项目。截至目前,全镇肉兔存栏量近20万只,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