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特别报道总第806期 >2025-09-11编印

国际视域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
刊发日期:2025-09-11 阅读次数: 作者:杜仁彬  语音阅读:
  

(一)
杜仁彬

  内容提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本文大量引用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对中国抗战的论述和评价,从战略地位、总体战略方针、战争准备与动员、主要会战战场、投入消耗与牺牲、辉煌战绩和国际地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及与各大战场相互支援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与苏联战场、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北非战场作横向比较;从战略配合与支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战场对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苏联战场、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的独特贡献;梳理中国抗战在牵制和消灭日军主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为盟国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援盟国作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格局及战后秩序构建的深远影响,论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迪。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战火燃遍亚欧非三大洲和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被卷入战火。这场战争既是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给人类带来的一场大浩劫,更是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较量的一场大决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下简称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将持久战、游击战上升为战略方针,通过政治创新、战略创新、战术创新、民众动员和游击战争实践,牵制住了日军主力,粉碎了日军“北进”夹击苏联、“南进”侵占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国、进攻美军与西进西亚北非、会师德军的战略企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本文简要梳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和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的配合关系与战略作用,引用国际著名政治家、学者对中国抗战的评论,阐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七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坚持持久战等总方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思想领导核心作用
  中共首先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底至1937年6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系列论著,提出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抗战总方略,指出中国需要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拖垮日本侵略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总体战略思想和清晰的路线图,成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共因此成为抗战实质上的思想领导力量。毛泽东早在1936年就提出“中、美、英、苏反日同盟”构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持。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仍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日,发挥了东方主战场坚决抗日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毛泽东等中共领袖提出并领导实践持久战理论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从中国的角度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趋势,此后陆续发表了关于抗日战争战略策略的系列重要论著。他在《论持久战》中辩证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明确作出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历史性预见,提出了通过敌后游击战与正面战场配合,将日军拖入长期消耗战,打破其“速战速决”幻想的战略构想。他把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持久战理论证明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以弱胜强,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以空间换时间的典范”。白崇禧等国民党将领把持久战思想作为战略方针用于实战,使中国战场始终保持对日军的强大牵制。《论持久战》英译本向海外传播后,共产国际及西方学者高度评价其战略价值。基辛格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为全球反殖民斗争提供范式,是军事理论与反侵略斗争结合的重要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人民战争、游击战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中共领导人提出以敌后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理论,并运用于抗战实践。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将游击战作为主要战略,到1943年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1944年6月,八路军、新四军正规军发展到47.45万。至1945年3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创建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鲁豫、山东、苏北、鄂豫皖等根据地(解放区)19块,1945年4月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正规军总数91万,华北、华中兼职民兵达200万,根据地总人口发展到9550万,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强有力支持了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
  (四)中共领导人民军队敌后游击战取得的辉煌战果,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做出的独特贡献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进行了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源中战役、高邮战役等著名战役,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1937年9月24—25日,八路军115师进行平型关战役,歼灭日板垣师团1000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振了中国军民的士气。1938年2—3月,八路军129师、115师先后组织神头岭伏击战、午城战役,毙伤俘日军2500余人;同年4—5月,120师、115师分别在齐会战斗、陆房突围战中歼灭日军2000余人。1939年10—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涞源战役中击毙日军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及以下900余人。1940年8—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组织105个团约20余万八路军官兵在5000里敌后发动反“扫荡”战役,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1941年11月至1943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先后进行黄烟洞保卫战、宋庄库房战斗、车桥战役、甄家庄、阳会崖等战役战斗,歼灭日、伪军约7000人。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全面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游击队累计对日作战12.5万次,牵制住华北、东北的大部分日军和华中部分日军,歼灭与受降日、伪军(含反正)171.4万,其中日军52.7万、伪军118.7万,另外抗日联军及东北军民歼灭日军17.2万。1945年4月,在华日军40个师团、58万人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抗击了22.5个师团、32万人,分别占56.25%、55.17%。

  
二、中国军民浴血抗日,牵制且消灭日军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中国独特的贡献

  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累计动员兵力超过500万,在300多万平方公里、5000多公里的东方主战场上形成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五大战区(后划为九大战区),牵制消耗了日军主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后勤补给和嚣张气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大会战和战役
  
1937年8—11月,中国进行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第一场大会战淞沪会战,投入约70万军队血战日军精锐30万,毙伤日军4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阴谋,迫使日军主攻路线由从北向南俯冲转为地形地势对其不利的从东向西仰攻。1937年秋,中国军队发起太原会战,进行了娘子关守卫战、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38年春夏,中国第五战区的官兵与日军进行了徐州会战,包括滕县保卫战和临沂战役等战役。3—4月,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正面战场首次歼灭日军1万余人。1938年6—10月,中国政府与军队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150余万,我军毙伤日军主力20万,迟滞日军的进攻,使日军从此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会战和战役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中国政府和军队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是为全国抗战中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会战,歼灭日军精锐10.7万。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以“天炉战法”诱敌深入,歼灭日军5.6万人,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在亚洲的首场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英国《泰晤士报》称此战“为同盟国注入一剂强心针”。1943年,常德会战中国军队以20万兵力阻击日军10万精锐,歼灭日军2万余人。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会战和战役
  
1944—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正面战场在豫湘桂会战中溃败,但在滇西反攻、湘西会战和长衡、桂柳、石牌等战役予日军重创。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进攻不愿投降的日、伪军。1945年12月,新四军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一战高邮战役胜利,歼灭日军1100余人、伪军约5000人。

  
三、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形成战略支援与合作关系,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独特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牵制住日本陆军总兵力高达80%,最高时达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牵制日本陆军35个师团,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仅投入10个师团。中国的持久浴血抗战对奠定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军事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的关系
  中国战场以陆战持久战为主,长期牵制日本陆军主要兵力,消耗日本国力,使日军无法“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也迟滞其“南进”与德意会师中东的计划,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场以海空战、岛屿登陆战为主,但日军兵力仅占其总兵力的25%;苏联战场主要是现代化运动战、攻防战,打败了德军主力;欧洲战场为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决战形式击败德国,北非战场以沙漠作战为主。中国战场间接支援同盟国其他战场,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二)中国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中国作为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之一。1937年3月,毛泽东提出“中、英、美、法、苏五国应该赶快地联合一致,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之虞。”中共始终积极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日本法西斯侵略,使国际社会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威胁,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发展。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四大国领衔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就与苏联、美国等国家进行密切的外交接触和军事合作,为盟军提供了战略后方基地,保障了盟军在中国战区对日作战的物资供应。
  (三)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实现战略配合与支援,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中共领导人创新游击战略战术,首次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运用到敌后抗日中,并被友军借鉴,成为弱国对抗强敌的经典模式。中国还为盟军在苏联战场、欧洲与北非战场的胜利提供了物资支援。通过《开罗宣言》确立战后国际秩序,中国跻身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庆幸地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的反推论述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和地位。中国积极与盟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滇缅战场密切开展军事战略与经济合作,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情报,有益于盟军首脑决策,为盟军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若没有中国的浴血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和世界历史将被改写。
  四、中国艰苦持久的抗战,对盟军在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决策和克敌制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提供成都、昆明等10余个空军基地给盟军使用,美军B-29轰炸机从这些基地起飞空袭日本本土;中美空军混合编队(飞虎队)在华联合作战,开中美军事合作先河。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英军7000余人,恢复中印公路等国际补给线。此时德国力促日本向印度洋方向进军,实现两国军队会师中东。中国军队与盟军并肩战斗,打破了日德会师的迷梦,直接有力支持盟军在印缅战场作战。1944年5月至1945年春,中国30万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发起强渡怒江、松山战役、收复腾冲城等战役,累计歼灭日军6万余人。

  (杜仁彬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年鉴工作处处长,出版中级职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