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柳乃夫(前排左二)留学日本前夕,在上海与好友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渝报记者舒畅毛双
特约通讯员曾蕊
“爷爷,看到了吗?您当初不惜舍小家为大家的愿景实现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礼现场,当多种先进的武器装备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抗战烈士柳乃夫的孙女赵小华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9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抗战烈士柳乃夫的孙女、大足区政协原副主席赵小华作为抗战烈士亲属代表之一,受邀观礼九三阅兵并出席招待会。
“太激动了!从收到通知开始,心情就非常兴奋!”提起此次观礼的过程,9月4日下午,刚刚回到大足的赵小华仍然十分激动。
整个观礼过程,赵小华既感动又震撼。特别是在纪念大会开始前,当天安门广场上千人军乐团、合唱团奏唱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时,她禁不住落泪。整首歌歌词以血泪控诉唤醒民族之魂,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爷爷柳乃夫和千千万万抗战烈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浮现在她的眼前。
柳乃夫,1910年出生,本名赵宗麟,号玉书,荣昌路孔镇人(今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从事文化抗战工作,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钱俊瑞等人一道活跃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等左翼文化团体之中,参与创办、运营引擎出版社,主编《永生》《现世界》《救亡情报》等进步杂志,著有《资本主义的前途》《中日问题读本》《怎样发动民众自卫组织》《战地服务工作与经验》等专书9种,文章百余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成立,柳乃夫到苏浙皖地区从事民众工作。1938年,在汉口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指派,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做政治工作。
“总之,我想好,我想大家好,你大概也会赞成的吧。要想好就该奋斗。”“我不是不重感情的人,但我绝不愿为了小事而失大策。”……1934—1939年,在寄给妻子唐宗鹤的8封家书中,柳乃夫诉说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抗战决心。
1939年,柳乃夫在中条山“六六”抗战中壮烈牺牲。同年底,沈钧儒、潘梓年、钱俊瑞、邹韬奋等同人、亲友,在重庆组织了追悼大会,《新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出版了《柳乃夫烈士追悼会特刊》。
“爷爷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我父亲当时只有9岁,大伯11岁。”赵小华说,爷爷的离世给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奶奶独自将爸爸和大伯抚养成人。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赵小华在大足长大。记忆中,父亲经常翻看那篇《柳乃夫烈士追悼会特刊》,而每一次,他的神情都很凝重。“小时候虽然不了解爷爷的故事,但是我知道爸爸很思念他!”赵小华说。
1982年暑假,当时在成都念书的赵小华,去昆明看望奶奶,那也是她第一次见到奶奶。
“宗麟,你的后人都长大了。”见到赵小华,奶奶哽咽地感慨道。从奶奶口中,赵小华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爷爷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柳乃夫为革命烈士。
后来,赵小华先后在原大足县国家税务局、大足区政协工作。在大足区政协工作期间,她积极挖掘大足区抗战故事,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历史启示,表明中国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赵小华说,她将当好“宣传员”,传递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引导年轻一代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