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申晓佳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部署了6大重点行动,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这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重磅文件。在“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之时,重庆已经做了哪些事儿,又有哪些机会?
起步早、基础牢
重庆“人工智能+”走在前列
“重庆在‘人工智能+’方面起步较早,市级层面做了很多工作。”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表示,数年前,市教委就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设置了相关专业;市科技局则设立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项任务;发改、经信、文旅等相关部门都已着手进行相关工作。
数学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石,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杨新民介绍,2019年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唯一一个人工智能项目——《最优化问题的人工智能方法》就依托重庆师范大学开展,经费超过1968万元。
2020年12月,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正式揭牌。至今,该中心联合多家头部企业、机构,在汽车、智能交通、激光技术、医疗、港口、智慧金融、电力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协同创新成果。
2024年8月,首届全国数学与人工智能科学大会暨中国运筹学会数学与智能分会成立大会在重庆举行。
杨新民表示,重庆在人工智能赛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次《意见》发布,机遇十分难得。重庆作为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要抓住这一波“人工智能+”机遇,积极作为,力争走在西部前列。
渝企发力“人工智能+”赛道
多项成果全国落地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重庆有一批亮点成果。
重庆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加快建设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培育博腾、登康、美的、华峰等未来工厂,加速生产组织模式重构升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重庆还将积极拓展人工智能软件、服务、产品三类业务,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医疗装备、智能无人机、具身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AI电脑手机等特色融合产品。
来自市经济信息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增长13.2%。
不仅是全市层面有“蓝图”,渝企也纷纷发力人工智能赛道。
要找到大气污染的元凶,不靠闻不靠看,靠的是大气污染指纹。这是率先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环境治理的企业——重庆广睿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睿达)的“绝活”。
重庆先后出台《重庆市“人工智能+”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重庆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从技术创新、场景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数智科技纳入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核心软件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重庆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嘉陵江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开展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表示,如今的重庆,已形成涵盖AI研发、算法设计、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王志杰介绍,本次博览会智能机器人板块,参展企业30余家,展览面积约1.2万平方米,突出“智慧新应用”,重点展示智能机器人在实际生产生活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充分展示智能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让观众直观了解机器人技术如何改变生活,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重庆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正系统谋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形成涵盖“基础硬件—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