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803期 >2025-09-08编印

迈“智”逐“新”——
重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
刊发日期:2025-09-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9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迈“智”逐“新”:重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的报道。
  9月5日至8日,一场共享数智中国建设新机遇的全球盛会——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举行。通过智博会这个窗口,可清晰了解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各地智能产业的创新成果。
  “点亮未来的光,智慧就在身旁。数字城市的脉搏,和时代同频交响……”正如智博会由AI创作的主题曲所唱,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重庆以“AI+”应用为突破口,乘“智”而上,向“新”而行,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


“AI+”场景应用不断拓展

  智能制造AI视觉质检系统、智慧农业病虫害AI监测终端、智慧城市交通AI调度平台、智慧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工具……2025年以来,重庆推出32个“AI+”典型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农业、城市治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勾勒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实体经济的鲜活图景。
  传统农技服务受限于专家服务范围有限、专业覆盖不足等问题,农民常面临病虫害防治难、用药不科学的困境。有了高效便捷的“AI庄稼医院”,“看病”体验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重庆巴南区建立“AI庄稼医院”,通过数字化复刻现代医疗流程,构建“线上问诊—智能开方—精准服务”的全链条闭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上传患病庄稼叶片照片,短短数秒,系统便能精准识别植株患病类型,并开出包含用药剂量、喷洒周期的“数字处方”,让农业生产告别“凭经验”,走向“靠智能”,切实助力农户降本增效。
  制造车间、地下隧道基础设施运维……在重庆,人工智能正以多样化的应用形态,深度融入产业升级与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
  走进赛力斯超级工厂,1600多台智能终端与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焊接、喷涂等生产环节自动化率实现100%。“采用AI视觉检测技术,十几秒钟就能对单一零部件的几十处卡口完成全部检测,有效保障产品一致性和出厂品质。”赛力斯超级工厂总经理曹楠说。
  工厂里靠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在基础设施运维场景中,智能技术则换了一种“发力方式”。
  重庆九龙坡区含谷镇华月路上车流不息,一派繁忙。而在距离地面约6米深的220千伏陈宝东西线隧道内,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员工汪攀正通过笔记本电脑登录监控总站,按下“立即巡检”指令。
  很快,一台导轨式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隧道顶部轨道启动,时而停下观察、时而稳步前行,对隧道内环境、温度、气体等情况展开全方位“体检”。这台机器人自带可伸缩机械手臂,能精准伸到设备旁,近距离拍摄监测数值画面并传回系统后台,让运维人员随时比对、分析,哪怕细微异常也逃不过“眼睛”。
  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AI主机、感知主机、运动主机,既能定时定点巡检,也能响应临时、遥控巡检需求,“它传回的实时数据直接对接电缆精益化管理平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决策、事务处理一步到位,巡检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吴宇说。

全产业链生态逐步完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不仅托举新兴产业加快成势,也强力驱动传统产业焕新提质。
  中冶赛迪信息紧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赛道,企业自主研发的AI平台,结合智能相机与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原料筛分、火焰识别、压轧控制等多种功能,覆盖钢铁冶金生产全流程的100余个应用场景。
  中冶赛迪信息机器视觉产品部部长庞殊杨说:“传统的方法是工人戴着护目镜,直视1500℃、1600℃的火焰,现在我们用机器视觉的摄像头替代人眼,用AI算法替代人脑,可以做到准确率99%以上。”
  随着“制造基因”与“智能基因”深度融合,重庆正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纽带,串联起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图景。
  在重庆涪陵区,当地依托武陵山险峻地貌,打造“悬崖+AI”反差场景,以环形玻璃幕墙与AI机器人形成视觉冲击,重构景区消费体验空间,将传统观光升级为“云端品咖”“科技六小龙打卡”等模式,构建自然与科技融合的极致新场景。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介绍,近年来,重庆先后创建视听交互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10个,建设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16个,人工智能基础底座不断夯实。与此同时,核心产业集群加速壮大,跨维智能、芯鸿智算等一批算力芯片和服务器企业先后落地,累计培育未来工厂10家,打造“AI+制造”典型场景22个。

政策赋能构建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和政策体系的全面赋能。
  广睿达推出的大气污染指纹图谱技术,利用全国5000多个环境监测站的公开数据,建立32类“污染指纹”库,覆盖工业、扬尘、机动车、生物质燃烧等多场景污染源,实现每小时更新,已成功应用在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冬防攻坚战。
  目前,广睿达已拥有258类CV算法、108类数据算法、120类无人机场景算法,成为重庆目前低空场景智能监管领域AI算法最多的公司。
  企业需要融资,扫码提需求,人工智能“助理”会快速推荐最匹配的银行产品。在重庆市企业码上服务平台(渝企码)就能做到这一点。
  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是渝企码的主要能力输出方,其“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治理的银河人工智能与智能体服务平台”入选重庆市2025年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在拉萨高新区,该平台的智慧食安监管模块通过AI实时监测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更聪明也更温暖

  在超大城市治理方面,人工智能更是为重庆带来了新的“体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庆开始“追云望雨”。
  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联通流域2800余个自动气象站、32个水文站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雷达回波动态监测,“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能清晰追踪降雨回波的移动轨迹。通过不同颜色标注雨量数据,防汛预警态势一目了然。
  市气象局依托数智气象·四天系统,实现暴雨预警提前量达63分钟。建成了纵横贯通的预警工作体系,连通26个市级部门和682个区县部门,涵盖102万名应急责任人,其中包含6.5万名基层网格员,实现预警信息1分钟直达基层责任人。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提升问题反馈和解决的效能?两江新区人和街道依托数字重庆AI底座,在智治平台打造“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特色场景。该场景运用17个智治平台组件、贯通21个应用,归集数据29.6万条,接入落图感知设备8.44万个,让管理更精细、群众更满意。
  以电动车进楼栋这一“痛点”为例,过去从发现到处置,至少需要半小时,如今,从智能感知设备监测后当即预警到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处理,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据统计,目前人和街道隐患及事件处置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推动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5%,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提升至98%。